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8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
(《隋书•天文志》) 祖暅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较大。
B.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究天人之际”。
C.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这使得中国天文学优于希腊天文学。
D.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也是对宇宙结构的正确描述。
B.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C.《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天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由于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B.东汉桓谭撰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等方面批驳盖天说。
C.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浑盖之争”促成了《太初历》的制订、浑天仪的发明和唐代的天文大地测量。
(4)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5)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0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嫁妆契诃夫 这是很小的平房,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佝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材林里。这条街上从来也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
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面,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腾腾,有煤气味,而且是那样孤苦寂寞,枯燥乏味……
我头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为办一件事而去的:房主人是契卡玛索夫上校,他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
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讲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说,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契卡玛索娃。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这“啊”的一声,像回声一样,从前堂传到大厅,从大厅传到客厅,从客厅传到厨房……传出大门,顺着莫斯科街响下去了。
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窗台上放着天竺葵,挂着细纱的布条帘子。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
“请您原谅,这儿凌乱得很!”契卡玛索娃说,一边困窘地斜起眼睛看房门。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衣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先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
“这是我的女儿!”契卡马索娃以唱歌般的声音说,“这个年轻人,玛涅其卡(玛丽雅的爱称),这位青年是……”
我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我对这里有那么多的纸样表示惊讶。母女俩都垂下眼睛。
“每年耶稣升天节,我们这儿有一个大市集”,母亲说,“在市集上我们总是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直到下个市集为止。”
“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
“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着,脸上泛起红晕,“……我绝不出嫁!绝不!”地嘴上这么说,可是说到“出”两个字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有个男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
“那是我丈夫的弟弟叶果尔・谢敏内奇……”契卡玛索娃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他不能出来见您。他是个不大懂礼貌的粗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他打算进修道院去……”
晚饭后,母亲邀我跟她一起去储藏室。在那儿,我见到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这……就是嫁妆!”母亲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看了看那些令人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
这个诺言,一直到七年以后才履行,当时我作为法院调查员就一件诉讼案出差来到这里。我走进客厅里,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趴在地板上,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这里仍旧有纸样,仍旧有除虫粉气味。不过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上校是在提升为将军后过一个星期去世的。
将军夫人哭了。“我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叶果尔・谢敏内奇还活着,不过修道院不肯收他,他好喝酒。我打算到首席贵族那儿去告他的状。他不止一次地打开箱子,……拿走玛涅琪卡的嫁妆,施舍给各地来的朝圣者。有两口箱子已经拿空了!再这样下去,我的玛涅琪卡就一件嫁妆也不剩了……”
“您在说什么呀,妈妈!”玛涅琪卡难为情地说,“……我绝不出嫁,绝不出嫁!”玛涅琪卡抬起眼睛来,兴奋而又带着希望地瞧着天花板。
一个矮小的男人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头顶秃一大块,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穿的是套鞋而不是皮靴。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这人大概就是叶果尔・谢敏内奇吧。”我暗想。
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女儿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老太婆对我说:“叶果尔•谢敏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为拯救他的灵魂而不知送给什么人了。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可上帝知道,我们不是阔人!我们是孤儿寡母啊!”
“我们是孤儿寡母!”玛涅琪卡重复道。
去年,命运又驱使我来到那所熟悉的小房子。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索娃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登着套鞋而不是皮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
为了回答我的问候,老太婆微微一笑,说:“现在又见到您,我很高兴,先生。”“您在缝什么?”过了一会儿,我问。
“这是女衬衫。等我做好,就送到神父那儿去,托他代我保管,要不然,叶果尔・谢敏内奇就会把它拿走。”她小声说。
她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那么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不想问……一切都明明白白,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录了“我”三次拜访小房子的经历,作者在叙事策略上采取相似的叙述方式和不同的叙事详略,使小说形成独特的叙事节奏。
B.小说四到六段使用“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引领读者带着想象进入故事情境,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C.契卡玛索娃母女深居简出,准备嫁妆占据了工人的全部生活,她们没有社交,没有其他追求,嫁妆仿佛“套子”,套住了她们的人生。
D.女儿说“绝不出嫁”却积极参与制作嫁妆,说到“出嫁”时眼神发亮,她的言行不一不仅表现了她的羞涩,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渴望。
(2)关于文中人物外貌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儿刚出场时身穿薄纱长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可以看出她爱美、憧憬未来。
B.“都穿着丧服”“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暗示契卡玛索娃家庭不断发生变故。
C.“女儿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比女儿至多大五岁”为后文女儿去世埋下伏笔。
D.反复描写小老头上衣是棕色的,脚上穿套鞋而不是皮靴,旨在肯定他的简朴。
(3)“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4)契诃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漫画式人物的塑造。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使人物具有漫画般的效果。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博大精深。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多种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下列有关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B.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丁句中逗号与问号应互换位置。
(2)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下面是《红楼梦》中若干回目的语句,请从中挑选四句组成两个回目。(填写所选语句序号即可)
①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②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③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④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⑤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⑥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⑧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第一组:
第二组: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倡导“知足少欲”,鼓励人们放下自我,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大帮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