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6 1: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推行的现代法律和农村传统的习惯法之间存在差异。在推广国家法律的时候,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直面这一差异。如果宣传的内容只涉及国家法律,当地农民会感觉到陌生。但如果只讲地方民众熟悉的习惯法,又失去了传播的目的。通常的办法,就是在宣传中嫁接现代法律与习惯法,达到“转生为熟”的目的。从内容上讲,《不能走这条路》包含两种法律逻辑及其嫁接关系。一重是农村习惯法的逻辑,它是以家庭的共同利益为核心。从这重逻辑来说,为了家庭生计日夜操劳的小珍,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而成天在外喝酒赌博的二狗,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二狗的种种行为完全违背了一个丈夫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在小品的开头,现代法律的话语并未出现,但描述了二狗喝酒赌博、经常打骂小珍的事实,潜台词是任何妇女、哪怕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被随意侵犯。当小珍喝农药自尽,警察随后赶来将二狗及其赌友逮捕后,村妇女主任的忠告“这可不是家庭小事,而是侵犯了妇女权益”,实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嫁接。在这里,二狗首先成为村庄习惯法的反面典型,才可能成为现代法律的反面教材。这出小品的逻辑和《白毛女》的逻辑基本一致,黄世仁首先是违背村庄伦理道德的负面人物,然后才可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阶级敌人。笔者把以上不同法律的翻译关系称作“法律嫁接”,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看到,习惯法既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又能保持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它有助于我们将关注重心从“纠纷解决”转向“传播过程”。与法律史学家只通过文本探讨中国历史上法律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不同,进行当下“戏曲普法”田野工作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追踪普法剧本的写作、修改、演出以及效果等内容。“戏曲普法”涉及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中国与西方等多重关系,是法律与社会科学界未来值得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
(摘编自尹韬《“戏曲普法”的人类学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6日)
材料二:
理解了人类学与法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我们便能理解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对于域内而言,自新世纪开始,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为定见,从而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对法律运行的复杂过程相对盲视的价值取向。坦率地讲,现代法学的制度构造和知识体系舶来于西方,其作为一个移植性的秩序安排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确实不可能仅仅通过立法过程对文本规范的建构来实现。法,不仅仅是一个规范问题,甚至根本上不是一个规范问题,而是生命秩序。以高傲的西方经验自居,完全忽视了规则的文化维度、语境意义与地方性知识之特征,认为不需要去建构和孕育现代法律体系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社会根性,这是中国法学“本本主义”的显著问题。好在随着中国文化自觉的日益清晰,以及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日趋拓张,中国法治建设在吸收世界优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同时,越发重视中国经验本身。当摆脱了“轮椅”状态的法律学人重新站在真实的大地上,在研究方法上便会越来越多地重视在场性价值,重视局内人视域,重视对基层与远山的温润关切。这一“接地气”的研究理路与价值主张,携带着法律人类学的力量,为理解复杂的中国不断积累着本土智慧与体验样本。
而如果将视野拉长到国际,“以世界为田野”一直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如高丙中教授所言,中国的人类学前辈学人们当然知道人类学田野包括世界而非以国内为限,然而,人类学视野和活动空间的内敛性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界的遗憾。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制约着人类学家的选择。其一,中国的国力(包括课题资助能力)和国情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时顾及不到,把资源投到耗费不菲却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国内急迫问题(如围绕温饱问题的物资生产等)的人类学课题上。其二,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心态、集体意识不便于学者到国外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并长期伴随着外来入侵造成的众多的生命牺牲和“国耻”的不断累积,国人在心理上与西方主宰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比较敏感的。当“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生时,其现实后果之一,便是在我们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晚近许多这方面的法律著作都是应急之作,只是对有关国家法律制度进行肤浅的介绍,而忽略了这些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和社会情境。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上无价值,在实践上也有误导之虞。”
(摘编自熊浩《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意义与中国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走这条路》是现代国家发与农村传统习惯法嫁接的“戏曲普法”的典礼,其中二狗是这两种法律逻辑的反面教材。
B.“法律嫁接”有助于我们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看到习惯法自身所保持的独立性。
C.“戏曲普法”田野工作相较于法律史学家的文本探讨工作,特点在于可追踪普法剧本从写作到演出效果的全过程。
D.在“一带一路”的推动和实施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说明“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暂时难以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在这一领域法律与社会科学界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B.由于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现代法学是不可能只通过建构文本规范来实现的。
C.当法律学人摆脱“轮椅”重新站在真实大地上,就能理解复杂的中国,同时具备法律人类学的力量。
D.“以世界为田野”而不限于国内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但他们的梦想却被国力和国情的限制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线中最能概括“戏曲普法”特点的一项是
A.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群众广泛认同的熟悉的习惯法。
B.不断创作新的“戏曲普法”剧目,进行乡镇、农村巡演。
C.将国家法律嫁接在习惯法之上,达到传播法律的目的。
D.提升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现代发和习惯法之间差异的认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西方通常的观点以为,法律意味着客观的、抽象的、理性的正义,只会出现在文本之中。与主观性、娱乐性的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无涉。”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做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陈毓
盖青觉得自己是一位秦国女子。她刚刚跟荆轲比完剑,这会儿正要去寻找剑法无敌的哥哥盖轰。她穿着秦国的衣服,仗一把长剑,款款地走在秦国的旷野上。
春意明显地浓了,虽然旱,但草木依旧开始转绿,早开的桃花也已妖妖娆娆地绽放了,风吹到人脸上有了淡淡的暖意。
一行人出了王宫,其中走在中间的一人格外引人注目,此人身长八尺有余,魁梧健壮,额头高耸,双目长大,容貌并不漂亮,甚至可以算是难看,但有无比的英武与威势。自然,他就是秦王嬴政了。
不知是嬴政走向盖青,还是盖青走向嬴政,总之,这一天他们相遇了,在秦王宫外的咸阳中道上。
话还得从头说起。随着嫪毐在宫中的势力一天天增长,嬴政的王权已受到直接威胁。扫除嫪毐,这想法已在嬴政心中酝酿很久了。这天秦王微服出城,就是约见李斯商讨对策的。
一路行来,秦王趁势向田间劳作的农人询问旱情。已近城外,突然从路两边跳出一伙黑衣刺客,刀剑出鞘,均是冲着秦王。众护卫奋力护驾,难分难解之际,只见一个蓝色身影如风卷来,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一群刺客就如落叶一般静伏于秦王脚下。盖青就这样站在秦王的面前。
一个声音脆脆地说:“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只是看着他们鬼鬼祟祟地躲在暗处,脸上又都蒙着黑布,料想他们不是好人。”
望着眼前这个相貌秀丽、剑法超凡的女子,秦王心中无限欣慰。盖青根本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秦王,她留意到他眼中一晃而过的惊喜,又见他神色中那无法隐匿的肃然,禁不住一抱拳:“公子高姓大名?”“嬴政。”声音一出口,连嬴政自己都吓了一跳,但见盖青那里没有一点异常反应,也就放了心。
盖青又问:“看你也不像坏人,他们为什么要杀你呢?”嬴政神色更加肃然,道:“这事说来话长,若姑娘愿听,可与我们一起进宫,日后自会明白。”
尽管是初次相遇,但盖青心中有种说不清楚的牵挂,她迷惑于他脸上瞬息而变的决绝与茫然,还有他神情中的肃然。她直觉那是她十八岁的经历无法破译的。但这疑问牵绊着她,她要去破译其中的秘密。
入宫已有好几个月了。当盖青心里明白那人就是秦王的时候,她并没有因此而慌张而惊喜。仿佛这是在她出生以前心中就已明白了的。反倒在她心中不时会浮起一种说不清楚的忧伤。那忧伤又仿佛是镜中的雾,无法捕捉,无法驱逐。盖青觉得自己像他的一个侍卫,又像是他的一个知己。她听他向自己倾诉心中的苦闷,和他那统一六国的抱负。他活在苦恼中,矛盾中,挣扎中。他要和那么多的人和事斗,要和自己抗争。他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暴躁如闪电迅雷,时而又恬静若水。她看见过他兴奋快乐地绽放出孩子似的笑脸,又感受过他无法靠近岸的溺水者的孤独……她越来越深地关注这个男人。他似乎总是在发愁,而且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他身边的人把他看成大王,可她只觉得他可怜。她又一次陷入这种思绪中发呆的时候,她听见他声音低切地对她说:“不用为我担心,若是你小时候就当过人质,听见吵闹声和马蹄声就吓得偷偷地哭,你就会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忍受的。”那声音让她的心发寒,她觉得自己的眼泪夺眶而出,打湿了他扶在案上的大手。
“假如活着,这一生必将和这样的男人连在一起,”盖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低吟着,“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以他的事业为事业,以他的意志为意志,承载他成功的快乐,也分担他失意的痛苦。”
月落日升,盖青依旧伴随在秦王身边,仿佛他的侍卫,又仿佛他的知己。她觉得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柔弱,他们都觉得他强大,包括那个总能看出他心中想法的李斯。
嬴政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当然,在他看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平六国之乱。这计划定在秦王心中已经很久了,只是不到万无一失秦王是不会轻易下手的。
时机总算到了。
这是一个异常晴朗的早上,嫪毐被宣入宫。尽管有太后撑腰,嫪毐一向肆无忌惮,但面对秦王的威仪,他不得不暗自小心。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万不得已,就来个鱼死网破。
漫长而短暂的过程定格在那一声“车裂弃市”的断喝声中,也许秦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只看见一个蓝色的影子扑进了自己的怀抱。只是一个瞬间,盖青就在秦王怀里奄奄一息了,她的背上插满了芒刺一般的东西。秦王托着盖青的腰深深地跪了下去。他俯下他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努力睁开她的眼睛,然而仿佛是承受不住他眼中的热力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她隐约听见他在她耳边说:“我是要让你当我的王后的。”她觉得一滴眼泪顺着眼角流到耳根,他呼吸的气息在那里酿造出一片冰凉。
“醒醒吧,盖青!”盖青觉得有一只手在使劲摇她。从梦中哽咽着醒来,见是自己的男朋友吴归正俯在身边茫然地打量着自己。见她醒了,吴归半戏谑半嘲讽地说:“又做什么风花雪月的梦了,挺动情的吧?瞧枕头都快漂起来了。”又催道:“赶快起来收拾收拾,我带你去吃麦当劳。”
吴归这几天不知跑哪儿去了,任她打爆了呼机也不回话,这会儿又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
盖青听见吴归在外面发动车子的声音,转身朝里睡去。她知道睡是睡不着了,但她很希望就那样躺着。
如水一般的凉意淙淙着,从四周向盖青漫过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的盖青是个游侠,她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而仗剑行天下,与秦王嬴政不期而遇,并救嬴政于危险之中。
B.盖青眼中的秦王一直是勇猛刚毅的形象,是她仰慕的英雄,而盖青则是秦王的红颜知己,伴随他月落日升。
C.盖青醒来后感受到的“凉意”承续梦中她在秦王处感受到的“冰凉”,“凉意”贯穿梦境与现实,启发读者思考。
D.小说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绮丽斑斓的梦境,内容荒诞,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是一篇非现实主义的作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盖青觉得自己是一位秦国女子”开头,“觉得”一词绝妙,它暗示盖青已经进入梦境,省略了具体的背景交代,行文简洁。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句以“打架”言谋杀,形象地表现了盖青当时思想单纯,不谙政事。
C.盖青跟随嬴政进宫,在明白他就是秦王之后,盖青并没有“慌张”,也没有“惊喜”,小说以此来说明盖青心如静水,毫无攀附之意。
D.小说高潮写盖青舍身保护秦王,隐去故事背景和具体过程,只呈现中矢身亡的结果,为的是突出盖青勇于为国牺牲的献身精神。
(3)吴归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盖青作为现代青年,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为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随之才有了降雨。地球之水得以循环才有了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我们做饭时,锅底的水烧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这样循环下来,整锅水就得以快速沸腾。如果没有水的热胀冷缩,我们就必须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拌,否则下层水沸腾了,上层的水还是冰凉的。
水不仅有热胀冷缩的特性,②。水在0℃~4℃时热缩冷胀,仅此一点,就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产生。
冬天,由于太阳斜射,地球气温下降,海洋中的水温也从表面开始下降。③,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直至把整个海洋全部冰冻起来。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球。而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全是冰,那么单细胞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更难以实现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直至产生人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
C.从1949年到2022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3岁的生日。
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组卷:7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焦裕禄赴任兰考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上任伊始,他就下乡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和同行的干部一道总结过去治理灾害的经验教训,带领大家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亲自参与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他满怀激情,制订改造兰考大地的远景蓝图,激励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
焦裕禄回头思索来时路,低头走好脚下路,抬头眺望前行路,带领人民群众使兰考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焦裕禄这种“回头—低头—抬头”之间所体现的境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