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发布:2024/10/23 10:0:2

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大面积全碳纳米材料——石墨炔,其结构与石墨类似,可用于制备储锂电极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22引用:5难度:0.6
  •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

    组卷:39引用:1难度:0.7
  • 3.核污染水中含有38Sr、SSCs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粒子,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33引用:1难度:0.5
  • 4.下列应用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8
  • 5.金属钾可以与水(滴加酚酞溶液)剧烈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39引用:7难度:0.6
  • 6.下列反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 18.铅、铜是芯片焊接和封装工艺过程中常用的金属材料,采用“火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均可将铅冰铜冶炼成铅和铜。
    已知:i.铅冰铜成分:Cu2S、PbS及少量FeS、ZnS;富冰铜主要成分:Cu2S、FeS。
    ii.Cu2S、PbS难溶于酸,FeS、ZnS可溶于酸。
    iii.0.1mol•L-1Fe2+沉淀为Fe(OH)2,起始的pH为6.3,完全沉淀的pH为8.3;0.1mol•L-1Fe3+沉淀为FeOOH,起始的pH为1.5,完全沉淀的pH为2.8。
    Ⅰ.火法工艺:

    (1)“第一次熔炼”过程中,控制空气用量可使铁以FeS的形式留在富冰铜中。
    ①“熔炼”时铁可以将PbS中的铅置换出来,化学方程式是
     

    ②富冰铜中的Cu2S转化生成1mol铜时,理论上至少需要反应
     
    molO2
    ③控制空气用量进行二次熔炼而不能使用足量空气一次性熔炼的原因是
     

    Ⅱ.湿法工艺:

    (2)“酸浸”过程是用过量稀硫酸浸取铅冰铜。
    ①氧气可将Cu2S氧化成硫和Cu2+,酸浸液中的阳离子还有
     

    ②废电解液不能循环使用次数过多,原因是
     

    (3)用废电解液制备ZnSO4和铁黄。
    ①经氧气处理后的废电解液中。c(Fe3+)实际浓度大于0.1mol•L-1,则用ZnO调节溶液pH
     
    1.5(填“>”、“<”或“=”)时开始有FeOOH沉淀析出。
    ②废电解液中Fe2+转化为铁黄的离子方程式是
     

    (4)“湿法工艺”与“火法工艺”处理铅冰铜相比,湿法工艺的优点是
     

    组卷:14引用:1难度:0.3
  • 19.实验小组探究金属银与碘水的反应。
    已知25℃时:
    i.碘水中c(I2)=1.3×10-3mol•L-1、c(H+)=6.4×10-6mol•L-1
    ii.次碘酸不稳定,室温下部分分解为碘酸。
    iii.Ksp(AgI)=8.5×10-17;AgI在浓KI溶液中可以(无色)形式存在。
    将碘水I2溶于蒸馏水)加入盛有银粉的试管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Ⅰ 现象
      现象a:棕黄色溶液(pH≈5.9)迅速变为无色,Ag粉表面略变暗,未见其他明显现象,溶液pH≈6.2。
    现象b:滴加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滴加稀H2SO4,溶液仍未见明显变化。
    (1)碘水中I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针对实验Ⅰ现象a“棕黄色溶液迅速变为无色”的原因,实验小组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银粉与氢碘酸发生反应
     
    (填化学方程式)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2:银粉与碘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3:银粉与氢碘酸及O2共同作用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实验小组结合资料分析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结合数据和实验现象判断假设1
     
    (填“是”或“不是”)主要原因。
    ②通过实验证实银粉表面生成了AgI:取表面变暗的银粉,加入一定量浓KI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加蒸馏水稀释,出现黄色浑浊。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黄色浑浊的原因:
     

    ③资料表明假设2成立。
    ④实验小组针对假设3,在实验Ⅰ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Ⅱ和实验Ⅲ:
    实验Ⅱ:取一定量碘水,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上层清液,加入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蓝。
    实验Ⅲ:向实验Ⅰ最后所得溶液中加入
     
    (填试剂),溶液立即变蓝。
    综合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可以证实假设3。分析实验Ⅱ的作用是
     

    (3)反思:实验小组认为,本实验Ag与碘水反应的过程中,AgI的生成促进了体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补全如图所示电化学装置中的试剂。
     

    组卷:2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