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六市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伦理学是一门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进行伦理学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个前提性问题:为什么要进行伦理学研究?一般来说,认知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奥秘的自然天性,一种是寻求智慧、渴望解决生活问题的现实要求。与纯理论研究不同,伦理学研究既离不开求真的天性,又离不开向善的渴求。因为伦理学不仅涉及纯粹理性的认知,还涉及实践理性的认知,尤其涉及借助意志使认知走向生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不只是认识生活,更是改造生活。苏格拉底追问“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孔子通过“仁学”重新论释礼乐制度,都是为了解决所处社会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根本推动力。
现实生活是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动力,意味着伦理学研究归根结底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才能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和发力方向。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使命。一旦远离现实生活,一味沉溺于道德推理和道德论证,伦理学研究就有可能沦为学术圈内的自娱自乐。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远离现实生活、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问题,有可能像“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类的神学问题一样毫无意义。
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最终要走向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伦理学理论。从逻辑上看,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理论要与自身保持一致,即理论内部不会出现逻辑矛盾;另一个是理论要与现实保持一致,即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逻辑矛盾可能源于论证不合理,这并不意味着结论必然错误;而与客观事实不符,意味着结论必然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伦理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具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现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生活。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伦理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事实世界,伦理学的认识对象是价值世界。关于价值世界的认识,更多依靠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效果进行检验。以现实生活作为道德理论的检验标准,意味着我们的伦理学理论应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道德问题。创新伦理学理论需要融通古今,需要借鉴中外各种伦理思想。在借鉴吸收各种伦理思想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现代化”转换和“本土化”转换问题。从古代社会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思想,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当代道德发展的需要。从西方土壤生长出来的现代积极伦理思想,只有经过批判借鉴,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基因进行重新创造,才能适应中国道德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李志祥《伦理学研究需要面向现实生活》,2020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奥秘的自然天性是认知动力之一,属于纯粹理性认知层面。
B.伦理学研究必须兼顾求真与向善,因为伦理学不可能只纯粹地解决理论方面的问题。
C.伦理学研究归根结底要而且也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这和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关。
D.伦理学研究只有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和发力方向,才能实现存在使命,且富有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三两段都是先交代前提,继而围绕各自前提对讨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鲜明地阐释伦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间非常深刻的联系。
C.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客观分析了伦理学研究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特殊性。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根本推动力,因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的根本任务。
B.研究伦理学虽从现实生活出发,但还是要提炼出伦理学理论,而理论本身论述的严谨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事实。
C.理论内部有无逻辑矛盾,理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我们评判一种理论具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D.若借鉴吸收各种伦理思想的话,就需要重视“现代化”转换和“本土化”转换问题,其中前者只就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而言。组卷:14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在联合国危险动荡的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军人履行使命,守护和平。截至目前,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电影《蓝色防线》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深受战乱困扰,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的场面在现实中时常上演。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的画面,也诉说着不断的种族冲突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而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之下,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平民百姓。在电影《蓝色防线》中,观众可以全方位近景式地了解我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们执行维和任务的具体行动。
(乌铭琪《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9月18日燃情上映》,中国军网)材料二:
电影《蓝色防线》为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亲历记录,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
“我们的故事主角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杨根思部队’,我们想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讲好这个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不仅仅在70年前有先辈军人为我们流血牺牲,在和平年代,中国军人也在海外为我们建立了一道蓝色防线,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首映式现场,《蓝色防线》出品人温文川对本报记者说,“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和平而斗争。现在,中国军人出国保护其他国家的平民,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在我看来,英雄的中国军人一直在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这项崇高的使命而战,而我能做的就是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他们。”
电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主体是从“杨根思部队”抽调的,“杨根思部队”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1950年10月,该连入朝参战,在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之路。在杨根思的指挥下,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集团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刹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子弹也打光了。这时,又有40多个美陆战一师的士兵围攻上来。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撤下阵地,自己从容地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
(摘编自杨俊峰《用影像讲述维和故事》,2020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三:
《蓝色防线》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无虚构、无特效、客观真实地展现海外维和战地的枪林弹雨,战争的真实残酷令人不寒而栗,而中国军人同生共死的真挚兄弟情,以及为国出征的热血豪迈,更是让众多网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观影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打出10星好评:“战友牺牲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奈,都让人揪心”,“发生在和平年代的真人真事,有笑有泪,有揪心有感动”,“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和平有多么的珍贵,看哭了好几次,生命的意义、和平的珍贵,值得我们珍惜”。
有记者表示:“战地纪实电影很稀缺,因为这都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它带来的震撼性远远超过普通的战争故事片,这种真实性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军人们的牺牲奉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大家看到维和部队方队成员们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战斗迷彩服,在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英姿飒爽阔步前行的身影,又热血沸腾,赞叹“中国军人好样的!”。
(摘编自《电影<蓝色防线>全国点映获行业内外一致好评》,新浪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30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蓝色防线》取材于其中的一项,即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B.《蓝色防线》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等场面,都不只是艺术家们虚构,还有真实场景记录。
C.“杨根思连”在抗美援朝血与火中孕育诞生,杨根思奉命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全排接连击退敌八次集团冲锋,最后孤身与围攻之敌同归于尽。
D.杨根思牺牲后,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该连就是《蓝色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杨根思部队”的前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蓝色防线》放在几十年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大背景下,从而巧妙地赋予了《蓝色防线》以典型性。
B.材料二侧重讲《蓝色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及其背景,能从历史的深度揭示中国军队精神之高贵,让读者对电影感触更深。
C.材料三侧重讲观众观影后的感受,照应材料二,说明“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他们”目标达成。
D.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蓝色防线》来展开,但侧重事实和所选角度同中有异,整个文本令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
(3)《蓝色防线》赢得高度认可和普遍赞誉,原因主要有哪些?请根据上述文本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亡重奏
西元 战壕里的黄土微微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停歇了片刻,黄土又轻轻动了一下,并鼓出了一个小包。这个小包不断壮大,一些黄土屑从小包的顶部快速滑落。然后,一片带血的指甲露了出来,再然后,是一根又黑又粗的手指。指甲龟裂乌黑,手指满是伤疤,这只手努力地向上举,仿佛要找什么。后来,整个一只手掌也露了出来,五指知钩。接着是一只手臂,啪的一声,拍在了战壕壁上,指甲深深嵌进冻硬的黄土中,向下用力,留下了深深的沟壑。许久,这只手臂似乎在积蓄着力量,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猛然间,一个浑身烧伤的战士从黄土下站了起来,军装碎烂,几缕布条在风中飘荡,铺天盖地的沙尘从头上,从身上洒落。他满脸血红,脸颊上几片白肉翻卷着。他瞪着垂死挣扎的公牛一般的红眼珠,推开战友的尸体,操起了一挺重机枪……
接团里命令,我们连守7号高地,队止美军一个集团军和南朝鲜十来个师向南逃窜。
守多长时间?
五天、七天,说不好,一二三师什么时候到,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下去。
连长,我得守多大的一块地呀?
富贵,你是个老兵了,这事儿还要问我吗?
你还是给我划道线吧,没这道线,我心里就是不玲实,没办法呀!
好,好,好,我用脚尖给你划道线,你这个富贵啊,榆木脑袋。
嘿嘿嘿,你划了这道线,我心里就亮堂了。你放心,我不会让鬼子越过去半步,这一亩三分地儿,就交给我了。
二十年前,上官富贵他爹把自家那一亩九分地的地契揍出了血,狠狠心,卖了个女儿,换回了十斗粮,使全家活过了荒年。十六年前,河南大旱,上官富贵他爹饿死在了炕头,枕头下面还压着这张地契,临死前对上官富贵说,记住,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十年前,全村男子与临村发生了械斗,死伤数百人,就为了能给自家的地里多浇几桶水。八年前,黄河决口,上官富贵家的地成了一片汪洋,颖粒无收,全家九口逃往陕西,但仅他一人活了下来。彼时,上官富贵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粮食,只在衣襟里缝了一张地契。
无数颗炮弹,像犁一样,把高地深深地挖了个遍,就像用五指梳理一小块沙地,你觉得这沙地里不可能再有什么生命了,可是,炮击停止的时候,仍然有数不清的战士,像遗落在土里的黄豆粒一样,从雪地下钻出来。
上官富贵晕晕乎乎地坐起来,拍了拍头发里的土,摸了摸浑身上下,没少一个物件。他既不庆幸也不后怕,这一刻,没有眼泪,没有语言,没有笑容。他像拿起一根锄头一样拿起落在身边的步枪,趴在地上,从容不迫地向冲上来的美军士兵瞄准射击。
才打了三五发子弹,美国人就冲到了连长给他划的那道线跟前,眼看就要路过去。上官富贵这才有点急了,他用和爹一样黑粗、效裂的长手,握住刺刀,猫起腰,向跑在最前面的那个美国人冲去。美国人蓝眼睛,长胡子,样子很陌生,又很凶神恶煞,他狂叫着外国话,似乎想吓唬眼前这个瘦弱的河南农民。他一手拿着刺刀,另一只手里握着把手枪,枪管对准上官富贵。可是上官富贵的眼睛并没看他,对那黑洞洞的枪口也很漠然。他不过是低着头,死死盯着那条划在地上的线,心头总是想着爹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一颗子弹穿过上官富贵的胳膊,扯开了一缕布条,可他竟然没什么知觉。又是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肚子,上官富贵低头看了看,觉得自己既然能活着逃到陕西,就一定能再冲上几步。美国人到死也没看清楚,这个瘦得像野狗,衣着破烂得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是怎样冲到自己跟前,又是怎样从料下方,用刺刀戳穿了自己的脖子的。
不知过了多久,美国人撤退了。上官富贵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也在流尽,他特别疲劳,好像自己走在逃荒的路上。他免晃悠悠地走在破败不堪的高地上,看到一个美国大兵仰躺在地上,腿断了,睁着眼睛,还活着。他走过去,美国人伸出双手,仿佛是投降,也仿佛是向他求救。上官富贵木然地望着地上的俘虏,良久,他似乎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一丝软弱,一丝无助,最重要的是看到一丝歉疚,如同当年村子里的男人抢吃他家青苗时的眼神。于是,他叹了口气,走上去,弯下腰,拽住他的一只手,用尽力气将他花进了战壕里。
天黑了,严寒来了。上官富贵一屁股坐在俘虏对面,慢慢闭上眼睛。
一片雪花落在弹药箱盖上,大风吹来,它微微颤动了几下,又一次飞起,落到一张苍白的脸上。这张脸和雪一样白,一样冷,眼睛睁着望着天空,眼眶乌黑,深深下陷。雪花滚过冰冷的鼻尖、额头,又一次在风中高高飞起,打了几个空翻,挂在一杆步枪的刺刀刃上。刺刀覆盖着一婆娑干涸的血迹,翘起一层一层的硬皮。
(节选自西元《死亡重奏》,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无名连队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坚守高地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开头两段利用动作、外貌细节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更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C.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运用回忆、对话等方式勾勒出上官富贵经历过的巨大伤痛,将个人苦难与旧中国命运勾连在一起。
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一方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暗示读者主人公上官富贵已牺牲,增强了悲剧效果。
(2)小说特意交代了上官富贵地契的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3)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人民日报北京12月28日电据国家医疗保障局消息,国家医保局会同人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有119种新药入围,包括谈判调入的96种独家药品和直接调入的23种非独家药品。专家表示,这批新入围的药品在降价幅度和临床效果上实现了“较高性价比”。新入围的119种药品涉及31个临床组别,占所有临床组别的8600,患者受益面更大。利巴韦林注射液、阿比多尔颗粒等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品被调入目录,至此最新版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所列药品已被全部纳入,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组卷:1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热情呼吁:“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后,教育部提出倡议:要注重对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为此,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学习,并希望同学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假如你班有这样三名同学:
小文,性格文静,喜爱打扮,做事常犹豫不决,被人私下称为“娘炮”;
小刚,擅长体育,体格健壮,常凭借“拳头”打抱不平,学习上爱偷懒;
小莉,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公认的“学霸”,不关心班级事务。
请你从中选择一名同学,给他(她)写一封信,就“阳刚之气”的问题展开交流,并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