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022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第一部分:重点段落研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⑥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⑦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⑧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⑨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⑩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⑪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⑫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⑭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请认真阅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帮助下面段落A回到最合适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位置:
     

    理由:
     

    (2)分别指出以下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3)本文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一篇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另一篇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中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组卷:61引用:3难度:0.3
  • 2.阅读《恐龙无处不在》选段,回答问题。
          (1)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4)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地壳是由一个大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俯冲、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4)第(4)段加点词语“大约”有什么作用?

    组卷:89引用:3难度:0.5

一、第一部分:重点段落研读

  • 5.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二氧化硅。
    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的这种变化加快。
    C.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2)“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4)选文第4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简答。
    (5)选文第7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加点词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组卷:112引用:5难度:0.5

二、★第二部分:能力拓展与提升

  • 6.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用数据看一株水稻如何养活整个中国      ①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
          ②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当时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③面对布朗的质疑,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回应是:“(布朗)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
          ④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史,实则是一段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史。19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攻克、推广水稻矮化育种技术,使稻谷产量增加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第一次突破性飞跃。
          ⑤19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反复查阅各种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决心采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方法,来产生大量的杂交种子。
          ⑥1973年——在各国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带领研究组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增产20%。此举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⑦1976年——杂交水稻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⑧1984年6月——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⑨1996年——为了满足21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粮食需求,农业部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从第一期到第四期,示范田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的“四连跳”,每次都比上期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

          ⑩2002年——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正式完成,标志着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正式进入世界前列,随后鉴定并克隆出控制水稻农艺性状的一系列关键基因。

    ⑪2018年——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再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203.36公斤。
    ⑫2019年——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等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表现出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实饱满、不早衰等特性。
    ⑬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7%提高到59.2%,这些贡献正让更多的土地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最终转化为大地上的生产力和碗里的粮食。
    ⑭2020年——第三代杂交双季稻两季分别平均亩产619.06公斤和911.7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超世界纪录。
    ⑮这一年,当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时,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⑯近年来,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50%以上;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两个黑龙江省。
    (摘编自“光明网”2021.5.24,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研究出了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B.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从第一期到第四期,每次平均亩产超过上期的10%以上。
    C.袁隆平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西方学者对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的质疑。
    D.2020年我国实现了杂交水稻“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209公斤。
    (2)细读“我国及世界稻谷平均亩产量”图表,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请写下来。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请根据本学期我们学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介绍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史的。
    (4)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想?
    【链接材料】
          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为每年13亿吨。

    组卷:221引用:4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