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翻译

  •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组卷:156引用:3难度:0.8

二、填空题

  • 2.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清荣峻茂,多趣味。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甚矣,汝之不
     

    (4)是得为大丈夫乎
     

    组卷:425引用:5难度:0.8

三、课内阅读

  • 3.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必敬必
     

    ②与民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组卷:19引用:3难度:0.6
  • 4.古诗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必先其心志。 苦: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
     
    ③将军,军中不得驱驰。 约:
     
    无与为乐者。 念:
     
    (2)翻译①②两题,用“|”将③题断句。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居 天 下 之 广 居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大 道。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怎样理解“闲人”?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
     
    ②富贵不能淫
     
    ③丈夫之
     
    ④往之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景春的问题,而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公孙衍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与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个意思。
    C.孟子的这番话,不仅批驳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立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仁义道德坚守的优良精神品格。
    (4)阅读链接材料,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材料一)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材料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组卷:15引用:1难度:0.7
  • 6.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岂不大丈夫哉
     

    ②父
     

    ③必敬必
     

    ④往之
     

    ⑤富贵不能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孟子•尽心上》中写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体现,与选文中“
     
    ”(原文)表达的意蕴相通。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来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崇高人格的追求。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举例来说说你对大丈夫内涵的理解。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送之门,之曰
     

    ②丈夫之也,父命之
     

    ③从往之家,必敬必,无违夫子
     
     

    (2)翻译①②两句,用“\”为第③句断句。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流传千古的名言,有何现实意义?
    (4)《富贵不能淫》大量使用排比句,很有气势,请举一个例子具体分析。

    组卷:24引用:2难度:0.5
  • 8.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了加点的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②往送之门,之曰
     

    天下之广居
     

    ④与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

    组卷:19引用:2难度:0.6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妾妇之
     

    ②居天下之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4)当今社会,你觉得我们还需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品质吗?为什么?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 10.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得为大丈夫乎
     
    ②丈夫之
     
    ③必敬必
     
    ④与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大丈夫?

    组卷:9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 冠:行冠礼
    C.往之 女:同“汝”,你
    D.得志,与民 由:由于,因为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是得为大丈夫乎
    B.富贵不能
    C.贫贱不能
    D.威武不能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对偶句,而孟子则针锋相对,同样用一个对偶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景春的不屑和鄙视。
    C.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组卷:131引用:3难度:0.6
  • 12.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往之家:同“汝” 你富贵不能:使……迷惑
    B.以顺为者:准则,标准 必敬必:谨慎
    C.得志,与民之:遵循 丈夫之也:帽子
    D.居天下之广:住 此之大丈夫:叫做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 已而细柳军
    B.不得志,独行 如土石何
    C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残年余力
    D.一怒诸侯惧 结友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有共同点“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文章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文章阐述一个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四、对比阅读

  • 3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节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往之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将军
     

    (2)解释下列加点字含义。
    ①必敬必
     

    ②以顺为
     

    已而之细柳军
     

    无何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周亚夫军细柳》中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结合两文谈谈“大丈夫”和“真将军”有哪些相同点。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 38.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A.丈夫之冠也,父之/奉于危难之间
    B.见闻者无不流/今当远离,临表
    C.得,与民由之/便扶向路,处处
    D.小大之/天祥将出
    (2)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在《富贵不能淫》文中,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阐述。
    (5)[乙]文能否作为“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组卷: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