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小石潭记》2022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12/1 11:30:2

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

  • 1.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释]①靧huì:洗脸。②髻jì鬟huán:环形发髻。③鬣lié: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④罍léi,酒杯。⑤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⑥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⑦恶wū能:怎能。恶,怎么。⑧纪:通“记”,记录。
    (1)甲文作者
     
    ,字
     
    ,唐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浪层层
     

    佁然不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请用“/”为文中画线语句断句,一处。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谭命名为“小石潭”?
    (6)小石潭哪些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
    (7)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69引用:2难度:0.5

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

  • 4.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钦。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山水有情•释义】
    (1)参照阅读方法,解释下列字义。
    文中未解字词 阅读策略 解释
    侧布 勾连成语:旗息鼓
     
    而开先为 调动积累:会当凌
     
    势不得不森跃舞 查阅字典:A.因恐怖而毛发耸立;B.犹林立
     
    (填序号)
    【山水有情•翻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山水有情•赏析】
    (3)【甲】【乙】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的角度)
    ②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修辞手法的角度)
    【山水有情•探究】
    (4)补全“山水寄情”的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郁积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于山水。起初游览幽美静谧的小石潭,产生①
     
    的心境,随后见到②
     
    景致,产生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感觉,于是眼前之景显得“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与久谪荒远的③
     
    心情相吻合。
    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④
     

    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组卷:177引用:3难度:0.4
  •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影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 实:真相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组卷:179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