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1年同步练习卷(19)
发布:2024/12/10 21:0:1
一、积累与运用
-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71引用:13难度:0.9 -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组卷:43引用:7难度:0.5
二、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组卷:2引用:9难度:0.6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材料二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材料三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袁隆平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和豁达,对于外界对他的所有争议,他都不予理会。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撰文完全否认并驳斥了网友的质疑,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2)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组卷:13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