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6 23: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本世纪以来,科学的飞跃进步深刻地改变着现代社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科技与审美是同一的,科技的发展完全有利于审美的发展;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科技具有反人性和反审美的性质,因而对高科技社会的前景表示忧虑。其实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既有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又有促进、深化审美的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审美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当代技术统治下的工业文明,引起了更为细密的社会分工,有种把人标准化的趋势,而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是有个性和丰富人格的主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人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事先编排一定的程序来创作各种乐曲。显然,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这里减弱了。二是技术统治的强制性在本质上与审美的自由活动是对立的。以电视为例,电视可以把它传播对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和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屏幕上,电视的画面处理和解释,既有权威诱导性,又有一定的专断性,它不允许观众有自由选择,滋长了审美惰性,钝化审美感兴力。三是大众媒介的广泛运用,复制手段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品的商品化。例如东家的大言可以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艺术品。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商品化与审美的本性是相对立的,因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同其审美价值并不等值,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首先引起了席勒的注意和思考。“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席勒的预感在本世纪成了现实。海德格尔指出,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人与世界的原初同一被破坏了,审美文化濒临危境。马尔库塞对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这种技术统治的文明压抑感性,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解放”。
面对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这一事实,反对科学进步、要求“返回自然”的浪漫主义逃避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找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为审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摄影、电影、电视等完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可以通过电视来欣赏。第二个方面是扩大了审美的视野,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太空正逐渐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嫦娥奔月的神话如今已成了审美的现实。第三个方面是促进了审美的民主化,促使艺术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典雅的芭蕾舞不再是宫廷贵族才能观赏,通过电视转播,亿万人都可观赏;电影和电视的发明,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使无力阅读的大众也可以“阅读”了。
法国学者多夫尔说得好:“艺术丧失神话的、仪式的和诗的特征是一个必经阶段,它使艺术得到了一个我们文明所特有的新的技术维度。”技术统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必经阶段,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然后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减少这些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对于审美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向积极方面转化。这将促使我们更快地超越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这个“特殊阶段”。
(摘编自叶朗《现代科技与审美活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对科技与审美的关系的看法,结论都是片面的,与文章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B.电视的直观性使审美的接受困难减少了,但助长了观众的接受惰性,久而久之观众审美水平就会下降。
C.科技新发明是艺术商品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艺术品,其结果很可能会扼杀艺术审美价值。
D.不反对科学发展,同时清醒认识到科技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就能减少科技对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科学在现代飞跃发展的背景,探讨现代科技对审美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B.文章先引出话题,再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C.文章既关注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消极影响,又肯定其积极影响,显示了思辨态度。
D.文章从审美的方式、视野、民主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计算机事先编程序创作乐曲,减弱了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与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主体相违背。
B.科技反审美性质引起了很多人的忧虑和思考,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感性解放”,挽回审美文化的危境。
C.随着科学的新发展,太空这一在传统审美领域难以涉及的新内容,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审美体验。
D.电视的发明为芭蕾舞走进千家万户、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提供了必要条件,科技进步促使艺术走向大众化。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显著带动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生物等重要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牵引着计算机、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高分、北斗组合精准化标绘、高精度定位,全网见证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国速度”,为战疫提供新“武器”。
(摘编自《弘扬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4日)材料二: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正式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我们已迈进了世界航天大国的序列,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技术水平和成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和雄厚经济实力共同支撑。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剧增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将会带动科学技术的整体性进步,促进空间资源开发,缓解当下问题,为人类造福。
(摘编自《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光明日报》2020年5月6日)材料三:
从北斗一号解决有无问题,到北斗二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再到北斗三号一马当先,中国走出自主创新的北斗之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北斗的建成,举全国之力;北斗的应用,惠民生所需。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随着终端套数快速增长,打破垄断、更接地气的中国北斗,正不断走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将很快成为人们更贴心、更便利、更可靠的伙伴。近年来,北斗与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先后建立了兼容共识基础上的合作机制,联手打造兼容使用、精度更高卫星集群的前景可期。北斗已开始向上百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
(摘编自李国利等《中国北斗,服务全球》,新华社6月23日电讯)材料四: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嫦娥五号一次次精准入微的操作,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领域新的技术高度,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
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突破国家重大技术短板、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实现核心关键技术顺利攻关的最大法宝。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要想在相对较短时间取得巨大成就,必须集中有限的力量攻坚克难。中国航天人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就是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摘编自《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北京青年报》2020年12月18日)(1)下列对航天技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很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B.航天科技成果可以转化应用到很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经济规模,并可助力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疫情。
C.航天技术的应用在惠及本国民生所需的基础上,还可以解决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剧增等问题。
D.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加强国家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合作,促进太空资源的和平开发利用,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航天体系由“箭、弹、星、船、器”组成,其中的卫星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可以和互联网结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
C.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它的部署完成不仅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还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D.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无数航天人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克服无数困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证明了我国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实现了“领跑”。
(3)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去看孙犁先生
付秀莹 早想去孙犁故里看看的。
大约,不单是因为孙犁先生的文采、人品和声名,也不单是为着,我也是河北人,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滹沱河水的日夜流淌,都在我的魂里梦里了。然而,这心愿却是早就种下了的,埋藏了多年。丁酉年秋初,终于去了孙遥城村。
一路上,过城,经深泽,往安平。只觉得故乡辽阔,山河浩荡。盛夏已逝,秋天降临了。天空高远,苍茫。天底下,是大片的田野,色彩浓郁,质感粗粝,宛如颜料任性泼在画布上。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等待着收割。空气里流荡着秋的气息,饱满的,丰盛的,甘美的,仿佛是一个孕妇,安静而满足,带着沉甸甸的欢喜,还有微微的幸福的倦怠。有几块闲云,悠悠地飞过来,飞过去。这是北中国的秋光呀。
村子不大,有一种日常的悠长的散淡和静谧。三五村人在自家门口坐着,说闲话。见一干人来,竟然态度自如。人家院墙上写着几个大字,孙犁故里。不知道谁家的花生已经收获了,在街边晾晒着,湿漉漉的,沾着新鲜的泥巴。我们顺手抓一把,剥开壳子就吃。也没有人管。新花生的滋味,仿佛这新秋,丰美的,芬芳的,饱含着汁液,不是多么热烈,有一种羞涩的柔情在里面。
走着走着,迎面便是一座青砖院落,看上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民居的风味,黑的大门,门楣上书几个大字,孙犁故居,是莫言的手迹。进得门来,迎面是一个影壁,影壁前面种着一丛荷花。这个时节,荷花已经谢了,那荷叶倒是高高下下,青翠宜人,亭亭的,在风中微微摇曳着。叫人不由地想起那荷花淀上的盛景来,还有孙黎先生的名篇《荷花淀》里,那些纯朴勇毅的乡村女子们,有侠骨亦有柔肠,到底是燕赵大地哺育的女儿。
房子的格局是外院套着内院。外院有牲口房、磨房、门房、大车棚,还有孙犁先生的著作碑林。进了二门,便是内院了。内院有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是极具中国风味的庭院。院子里种着两棵树,一棵石榴树,一棵枣树。屋门旁立着一只大瓮,是北方乡村常见的那种,黑色,有点笨拙,多用来盛水,也有人家用来盛粮食。这样的院落,这样的树,这样的青砖瓦房,秋风吹过,一院子树阴光影摇曳,恍惚间好像是回到了我的芳村。中国北方的乡村里,有多少这样的院落呢。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不知道,这亲爱的乡村院落,是不是会感受到,一个乡村游子内心里剧烈的摇晃。
卧室在里屋。炕是那种北方乡村特有的土炕,铺着家织的粗布炕单,蓝白相间的格子,朴素而明快。炕上摆着一张小炕桌,上炕的人须得盘腿而坐。炕柜上放着几床被子,叠得整齐清爽。也是蓝白格子粗布被面,白被头。也不知道,这被子是不是就是主人当年的旧物。这种家织的粗布,我是熟悉的。那时候,乡下的女子,谁不会纺棉花织布呢。我很记得,母亲就有一双织布的巧手。那种古老的织布机上,牛角梭哗哗哗哗飞来飞去,是那种民间劳作的欢腾和热闹。布匹下了机子,还要染色。这种蓝白格子,是最经典的图案。几年前,我从老家带来一块,一直放在北京家中的衣橱里。那是母亲在世时亲手织的,带着她的手泽,还有流年的消息。我常常拿出来,看一番,念一番。北方的乡村女性,虽说是荆钗布裙,却细腻幽微。一颗蕙心一腔柔肠,怕是都在这飞针走线的经纬之间了。难怪孙犁先生笔下有那么多好女子,叫人心心念念难忘。柜子里,是孙犁先生的一些旧物,穿过的棉袄,戴过的帽子,那副著名的套袖,蓝色的旧套袖,铁凝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过。而今,他们安静地在这老屋里守候着,仿佛是在等待着有一天,旧主人风尘仆仆归来。
窗前的花池里种着一大丛花,灼灼的开得正盛,却叫不上名字。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垂下来,把那枝条都坠弯了,只好用几根竹竿支撑着。枣树上也结了很多枣,繁星一般,在枝叶里闪闪发亮。河北乡下有句话,七月十五红半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那枣们虽刚红了半圈儿,却又甜又脆,十分馋人。微风吹过,有熟透的枣落下来,噗的一声。
树犹在,而人已远行了。秋风浩荡,吹过村庄,吹过田野,吹过这简朴的农家小院。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呀。多少小民百姓在村庄里,世代更替。永世的悲欢,隐秘的心事,都终被秋风吹散。散了,再也寻不到了。而文学,是抒发,是想象,是铭记。是我们曾来过这人世一遭、不容篡改的凭据。这普通的北方乡村的院落,简朴,恬淡,沉默,然而,它注定是要留在中国文学史的书页间了。
想起来书房里,孙犁先生手书的那块匾额:大道低回。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单是”交代了自己和孙犁先生的渊源,以写自己想去孙犁故里的心愿由来已久引出参观孙犁故居一事。
B.文章以空间为序描写故居,从外院到内院,从卧室到窗外,简笔勾勒和细致刻画相结合,写出了这个院落给人的强烈感受。
C.文中描写故居窗前的繁盛秋色,重点描绘了果实满树的景象,渲染出乡村秋收季生机勃勃的氛围,表达作者内心的欣慰与喜悦。
D.本文既写景状物,也写人叙事,语言清新淡雅、生动形象,第一人称的叙述亲切动人,于质朴自然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沉情感。
(2)作者在描写故居旧物时,插入对母亲织布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围绕“秋天去看孙犁先生”,文章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如期完成谈判、达成共识,在中欧建交45周年这一特殊年份更显意义非凡。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在当前世界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欧投资协定将会给中欧双方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双方承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不对企业数量、产量、营业额等实施限制,高水平的市场准入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作文。
《南方周末》2021年新年献词中说:“‘我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它寄离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我在,就是破釜沉舟,是被荆新林,是一诺千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越千山万壑也要与你共一个更美的春天。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
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2021年的序幕刚刚拉开,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2021年新年献词。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