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12/28 22:0:3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独亲其亲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5)①【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组卷:295引用:5难度:0.5 -
2.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组卷:1305引用:13难度:0.5
一、文言文阅读
-
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学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组卷:79引用:4难度:0.5 -
6.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秦民大说 说: ②有一人徙之 之: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组卷:453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