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组卷:19引用:6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
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
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辅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纯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上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
(有删改) 文本二:
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饭过程中,趁四处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园时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暗示完成任务后,她的内心得到暂时放松。
B.浅花挺着沉重凸胀的大肚子来送粮,丈夫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表现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见妻子,又不忍心看到妻子受苦。
C.文中写女人们跌坐地上,身子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等情节,凸显出抗战时人民相互救助,团结一致,不向敌人屈服。
D.浅花在阴冷的、潮湿的洞中生下孩子,而这时候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结了果实,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营造出安宁优美的环境氛围,和下文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
B.文章语言质朴不乏清新,简单不失诗意,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浅花、新卯、外路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C.文章情节看似波海不惊,实则有曲折波动,比如浅花偷偷送饭、敌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带领下营救百姓等。
D.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否定了单顾“全”或者“粹”的一面,认为要牌证统一,既要“全”还要“粹”才能称之为“美”。
(3)中国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讲究,给女孩取名常这用鲜花美玉等物象,表达出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结尾处却用“藏”给新生女孩命名,请结合文本一,试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文本二关于“全”或者“粹”的观点,谈谈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的。组卷:7引用:3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① ?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药时② ,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③ ,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
(1)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生活中,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B.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
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5引用:7难度:0.7
八、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孔乙己的长衫”成了网络热词。网民将“学历”比作“长衫”,认为生活和工作的困顿,都是因为被“长衫”束缚住了,由此而掀起了关于“读书”的集体性“反思”。为什么要多读书,《人民日报》推荐了读书的八大理由:
一、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二、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
三、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四、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五、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六、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七、当你爱上图书,独处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
八、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读书的意义,有以上的理由,当然也不止以上的理由。关于“读书”,你是怎样看的?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