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做好劳动教育的预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
          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主动降低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羡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因此,亟待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体验劳动的意义,内化劳动情感,主动创造劳动价值。一是加强日常劳动锻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年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通过洗衣、扫地、帮厨等体力劳动和备考、做实验、写作业等脑力劳动,让青年学会总结和反思,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让青年走进工厂、社区、农村、部队,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培养青年创新性劳动精神。
    (摘编自人民论坛《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终极目标。针对青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过程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当代技术持续不断地迭代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创造性劳动务实基础,为智能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支撑。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不能使劳动教育徘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边缘,更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场,生理场和大学物理场、文化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环境。
          高校应重视培育以集中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重体验重内生,也重视分散性形式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重融合重特色。鼓励大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中知行和一,通过动手操作、内化吸收、实践创新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迁移,铸就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危害等危机时的公共服务意识,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维度引导学生在个人命运与社会需求上的统一,提倡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立德要上接“天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矢志艰苦奋斗,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教育提供大力支撑,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立德要下接“地气”。企业招聘员工,越来越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接“地气”,将劳动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
          立德要唤醒“内心”。最积极、最深远的教育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和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能和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立德重劳,崇尚大国工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因为这是提升青年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要求。
    B.当前,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劳动态度。
    C.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关键要依靠劳动实践,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主动创造劳动价值。
    D.劳动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教育青年有报国志向,关乎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等都需要教育的支撑。
    (2)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可知,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学校在青年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其发展过程要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C.根据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让其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
    D.根据材料三可知,立德既要高瞻远瞩、把握方向,也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
    (3)下列说法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最佳的一项是
     

    A.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B.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C.“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部分青年意志软弱化,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
    D.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跟培育新时代青年有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
          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紧,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紧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
          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方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大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泰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因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区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外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藏在我们的笑容里,忽隐忽现。
          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C.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
    D.“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19引用:3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佑,君卿,京兆万年人。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时刺史韦元甫尝受恩于希望,佑谒见,元甫未之知,以故人子待之。他日,元甫视事,有疑狱不能决。佑时在旁,元 甫试讯于佑;佑口对响应,皆得其要。元甫奇之,乃奏为司法参军。元甫为浙西观察、淮南节度,皆辟为从事,深所委信。
          佑性敦厚强力,尤精吏职,虽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为政弘易,不尚皦察,掌计治民,物便而济,驭戎应变,即非所长。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初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为时贤称赏。佑得其书,寻味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优诏嘉之,命藏书府。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辩而伏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
          元和元年,河西党项潜导吐蕃入寇,边将邀功,亟请击之。佑上论之曰:“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党项小蕃,杂处中国,本怀我德,当示抚绥。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诫之完葺,使保诚信,绝其求取,用示怀柔。来则惩御,去则谨备,自然怀柔,革其奸谋,何必遽图兴师,坐致劳费!”上深嘉纳。
          岁余,请致仕,诏不许,但令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元和七年薨,寿七十八,废朝三日,册赠太傅,谥曰安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B.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C.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D.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表字。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开元,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疏,文中指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
    D.册赠,册即册书,册赠即以册书的形式对功臣及其亲属追加封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佑恩荫入仕,断案有方。杜佑凭借祖上的功绩做了官。对韦元甫未能决断的疑案,杜佑的回答得到韦元甫的称赞,彰显出自己的才能。
    B.杜佑秉性敦厚,样样精通。杜佑的外表让人觉得他宽容和善,但实际上他却很有权谋,在政治、军事、经济、民事等方面能力突出。
    C.杜佑勤奋好学,读书著书。杜佑始终喜好学习,白天处理公事,夜晚继续读书;补充《政典》的内容,写成《通典》,被人大加赞颂。
    D.杜佑忠于朝廷,深得信任。杜佑将研究富国安民的治政之道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晚年时请求退休朝廷不准,仍让他参与商讨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刺史韦元甫尝受恩于佑父,佑谒见,元甫未之知,以故人子待之。
    ②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辩而伏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
    (5)杜佑建议朝廷不批准将领出击吐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试举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因表达时表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意,要求:语言通顺,70个字左右。

    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圈子”是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你不是我们朋友圈子里的”“我们这个朋友圈子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圈子的质量决定你生活的质量,圈子的高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我们怎样看待“圈子”呢?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