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所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
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材料二: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圆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圆”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闲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即浑仪的意思。扬雄是在和《天问》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闲时已有浑天说了。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从观测角度来进行评价,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更具优势。
B.材料一中著名学者扬雄以实验结果来批驳盖天说的错误,说明盖天说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C.材料二依据有的注家认为屈原《天问》中“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圜”就是天球的意思,推论出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期。
D.材料二指出,浑天说在与盖天说的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到了唐代,天文学家更是彻底否定了盖天说,盖天说由此销声匿迹。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学探索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辩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进步。
B.从“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的表述来看,现代天文学继承了中国古代浑天说的理论。
C.浑天说的“两大法宝”从侧面表明,精密的仪器可以为科学论说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D.如果没有科学观测的支撑,浑天说不一定能取代盖天说,并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上千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扬雄运用驳论法来批驳盖天论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使对方无法辩解。
B.材料一围绕“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展开,论述了双方相互批驳、责难的过程。
C.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法来阐明浑天说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材料二层层递进,以“浑天说”为论述对象,先说其起源,再论其形成与发展,最后提其地位。
(4)从材料二看,浑天说相较盖天说有哪些优点?
(5)材料一中作者对浑天说与盖天说之争的“述”,并不强调对所有史料进行考据式的梳理和呈现,而是选择主要的人物,择要呈现。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主人公翠翠一家及其住处环境,在世外桃源般的岁月静好中透着孤寂凄凉,契合了祖孙两人的命运遭际。
B.虽然渡头为公家所有,不必出钱,但渡船的乘客不肯白受老船夫出力,或为求心安,总会抓把钱掷到船板上。
C.翠翠“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表明她虽然天真纯朴,但对陌生人也有防范意识。
D.老船夫需要备办东西时,就要到茶峒山城去,好在路途不远,翠翠也可以时常代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才回来”,行动描写揭示出翠翠的好奇心理。
B.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清幽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也有类似作用。
C.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摹景物,可以自由灵活地将边城的人事景物呈现给读者,但不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D.《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这在选文和教材节选部分都有充分的体现。
(3)爷爷是一个充溢着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从选文看,“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植物蛋白是重要的一种蛋白质,是人类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蛋白质,凡是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宜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①_____,是指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使用不完全蛋白质时,不能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和生长发育需求。
虽然豆类、谷类中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植物蛋白,②_____:谷类一般含蛋白质6%-10%,蛋白质含量不算高,但由于是人们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36%-40%,营养价值较高。
植物蛋白质有不同的溶解度。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厚度和带电荷数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③_____,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此外,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中有一位“特殊”的人才:他是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是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是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31岁成为博导,发表了近20篇SCI……他是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桂海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