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0引用:1难度:0.9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0引用:1难度:0.9 -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语意最连贯性的一项是( )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国人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 。 , , 。
①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精神
②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
③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④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
⑤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组卷:52引用:2难度:0.5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75引用:2难度:0.9
八、现代文阅读
-
13.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孩子,这个世界需要你
王 霞 ①我接这个班时是三年级。那时,轩是个快乐得没心没肺的孩子。个子小小的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拽着我的袖子,笑弯了眼睛问一串的“为什么啊”“为什么啊”,直到我佯怒,才咯咯笑着跑开。
②可是到了下学期,听不到轩的笑闹了,他变得异常安静,不再缠着我,课间也不和同学追逐打闹了。
③最常见的是,他眼神茫然地坐在课堂上,小小的身躯不安地扭动着。我总是把自己的笔塞进他的手中,那只笔在作业本上画出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路向下斜成弧形。我看着心不在焉的他,用手揉着他那柔软的头发,把长长的叹息埋在心里。
④父母闹离婚,他先是作为筹码被争来抢去,父母甚至为他大打出手。后来他又变为被弃的包袱,扔在没结婚的叔叔处,连早饭都常常没得吃,捏着两块钱就来上学了。我知道后,常常把早餐留一半给他,或是一个包子,或是一个鸡蛋,而他每次都要我命令着才吃下去。
⑤看着轩郁郁寡欢的神态,越来越差的作业与成绩,我决定找他的家长好好沟通。
⑥我打电话给轩爸,被告知在外地工作,无法照应孩子,让我去找孩子妈妈。轩妈离婚后再也没有来过学校,我拨打她曾经用过的电话,成了空号。好不容易通过轩爸要到了轩妈的电话,可是接电话的轩妈却总是沉默。
⑦在我连续一个星期每天一个电话之后,近半年没露面的轩妈终于来了。看着她高高凸起的腹部,我似乎明白了。
⑧我把轩喊到了办公室。可是轩并没有我预想中那样扑进妈妈的怀里,也没有一丝开心的表情。他的头总是固执地扭着,眼睛盯着办公室墙角的那盆绿萝。只是,当轩妈那有些拖沓的脚步声消失在门外时,只见轩两行泪水珠串般落下,渐至汹涌。原本无奈的我刹那心如刀割。这样背着母亲而流的泪水,是对遗弃的抗议,还是对承诺未来的怀疑?幼小如他,曾水晶一样透亮的心,是否已成支离破碎的玻璃?他那满脸的泪水中,有多少失望,又有多少恐惧?
⑨我把轩揽进怀中,无言地轻拍着他的后背,直到那紧张的小肩膀松弛下来。可是我的心却紧紧地揪了起来。我想,我一定要做些什么,一定要把轩从这样被弃的失落中拉出来。
⑩于是,我不再那么宠溺宽容他,而是对他多了要求,常常索取他的帮助。比如,课后送作业本,帮我到传达室取信件……因为他不写作业,我每天中午让他帮我批两三本作业。这些事,他刚开始抵触,后来渐渐喜欢,批作业时,常和我讨论问题,有时还故意固执地坚持他的看法。我呢,在他做这些事时,故意大声跟同事们说:“今天太累了,幸亏有轩帮忙。”然后拿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桔子和轩分享。我还故意要略大的一半,跟他逗趣:“孔融四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应该让着我。”开始,他还腼腆,后来便开心地笑,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月牙”。
⑪许久没消息的轩爸那天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件事:轩的叔叔骑摩托车不小心受了伤。轩每天放学回家都学着给叔叔做饭,早上还早起买早餐。那是轩第一次主动给轩爸打电话告知情况,轩爸很开心。我听了,心里也很高兴。轩已经开始正视并积极对待自己的现状了。
⑫那个周五,我带着轩去图书馆还书,遇到怀孕的同事,抱着一大摞书回班级。我忙让轩帮助那位同事送书回教室。一会儿,轩举着个大苹果回来了,说是那老师送的,要和我一起吃。我装作漫不经心地说:“怀孕很辛苦,你妈怀你那时也这样。也不知道这次,你妈妈给你生个弟弟还是妹妹,你要做哥哥了。”我注意到,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⑬没过两天,轩在课间找到我,可也没说什么。我觉得他肯定有事要告诉我,就主动问他。他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我昨晚给妈妈打电话了,妈妈说可能是个妹妹。”天哪!他终于原谅了妈妈。我忍住眼泪,开心地说:“妹妹好,可爱,会听哥哥的话。”他咧开嘴乐了。
⑭那一天早上,我腰病突然复发,无法上班。中午时,接到办公室同事的电话,一接听,却是轩,一连声问我要不要他来帮忙。听着那焦急稚嫩的童声,我的眼泪流下来了。不只是感动,更是因为,轩终于从被遗弃的感受中走了出来。他明白自己不是多余的,这个世界需要他。
(选自《班主任》2016 年第 12 期)(1)为了把轩从被遗弃的失落中拉出来,“我”做了哪些事帮助他?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2)第⑫段中写道:“我注意到,他的眼睛亮了一下。”联系上下文,揣摩轩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3)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的头总是固执地扭着,眼睛盯着办公室墙角的那盆绿萝。只是,当轩妈那有些拖沓的脚步声消失在门外时,只见轩两行泪水珠串般落下,渐至汹涌。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歌颂师爱,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家庭的变故对孩子的伤害。你认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组卷:15引用:2难度:0.4 -
1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故乡的元宵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A】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时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见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消遣的钱也消遣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兴致。
⑥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⑦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⑧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⑨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⑩一天快过去了。
⑪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⑫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⑬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陛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⑭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B】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⑮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⑯街上有人放烟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枝,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⑰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⑱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乡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理解。
(4)本文与吴伯箫的《灯笼》都是散文,请说说两文在语言特点方面有何不同。组卷:10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