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归隐与入世的两难抉择,曾困扰了无数英雄和才子,其中享誉盛名的,当属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其率性任情、不苟同于流俗的情怀备受后世名人雅士推崇,影响极大。
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材料二:
宋人对陶渊明有“知道”“闻道”“见道”的评价,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价值取向,把他定位成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陶渊明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的心并不是一眼干涸的深井。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他因“有志不获骋”而悲愤难眠;为了寄托对残暴政治的不满,他写下了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借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这些诗篇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烈情怀,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而对于固穷之节的坚持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也同样表现着陶渊明的执着,这在《咏贫士》《拟古》等诗中都可以看到。对于生命的流逝、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也“每每多忧虑”,不能无动于衷。可见作为高士的陶渊明对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执着与通达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这貌似矛盾的两面却和谐地构成了一个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他心里有许多牵挂羁绊,想得极深,盼得极切——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他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从从容容地从荆棘遍生、浊流纵横的人间世走过,神情散淡,气韵飘逸——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在人生这出悲喜剧中,陶渊明能“进”能“出”,从容自然。
(摘编自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B.虽然陶渊明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C.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
D.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B.依据林永芳的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恬淡浪漫的。
C.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
D.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B.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
D.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
(4)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林永芳与韦凤娟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口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是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下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只要敌人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叽地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这样就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绝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后,郭祥“立时召开了支委会”,“立时”体现了郭祥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
B.敌人动用飞机、大炮对志愿军展开强烈的报复,这表明敌人对志愿军包括狙击活动在内的军事行动早有预料。
C.李毛毛在信中说“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对后方的孩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杨春没有按照原计划在立功之后吃糖,“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表现了杨春定力的不足,还有一定的孩子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志愿军狙击手的打击之下,敌人“就像老鼠出洞一般”,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狼狈。
B.小说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既展示了正面的战斗场面,也描写了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内容充实。
C.小说的语言朴实,如“怕捅马蜂窝”“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与《哦,香雪》的语言相似。
D.小说的叙述者无所不知,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3)有人认为快板诗人毕革飞的快板内容与上文重复,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展现志愿军战士的风采,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栏目组正在寻找“志愿军英雄”。请根据小说内容,提炼三则关于杨春的素材,供摄制组采访使用。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近年来成为一大热词。究其因,①_____,乃是由于当今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和个性化趋势,促使企业生产日益转向“需求中心”,从而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当代工匠精神的勃兴,则与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密切关联。中国的改革开放适逢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制造”逐步陷入窘境。
当前,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至为关键的莫过于技术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技术和精神之间,无论技术多么优秀,都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其背后的精神则是很难被模仿和超越的,因而,相对而言,②_____。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他们的强大,③_____。显然,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下列句子中的“方寸”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方寸”,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视方寸于牛,不知其大于羊;总视其体,乃知其大相去之远。
B.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C.老母在洛,无复方寸,既奉恩贷,实若更生。
D.你千万不要再存糊涂念头,乱我方寸。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典文心》是国学大师顾随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古典散文的课堂实录,由其学生叶嘉莹记录。书中,顾随认为青年最怕意气颓唐、胸襟窄小,并提倡青年人应该增意气与开胸襟:增意气是使人不萎靡;开胸襟是使人不狭隘。如此,青年人便“能容、能进”。
顾随的说法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