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目的是坚守和传承高贵的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B.《伟大的转折》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也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C.“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对共产主义信仰追求的坚守。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剧作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一些不足,削弱了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
    B.在80多年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因为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C.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的懈怠和现实中的一切困难,在新时代阔步前行,否则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回到长征路上,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更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C.“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如是说。
    D.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毛泽东《七律•长征》进行概括。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马湖记
    汗漫
          我坐在平屋门前一块石头上,看白马湖。
          夏丏尊当年大概也坐在这块石头上,眺望未来。
          湖边,一棵类似千手佛的巨大香樟树,枝条纷纷向上扬起,把天空抱在绿的胸怀里,像母亲。他和我大概都会想到宋代李唐的《坐石观云图》—一两个隐士,坐在溪流边乱石上,仰望周遭群山涌起的云团,念诵诗词,比如杜牧的“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夏先生与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友人,一同坐在石头上看湖望云。尤其是暑天傍晚,室内闷热,湖边凉风有充分的吸引力。如果有学生来,石头不够用,就搬来几把竹椅、一张茶几,围坐聊天、喝酒,叙说南方北国的烟火世态。
          在上世纪初期纷乱的辰光里,谁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隐士。没有桃花源、乌托邦可寄居偷生,连弘一法师也需要时时来白马湖小住,闭门静修,避开杭州、泉州的喧嚣与扰攘。在一九一八年转身成为弘一之际,李叔同为浙江第一师范同事、好友夏丏尊临别题词:勇猛精进。此言出人意料,但合于情理。自古至今,中国不乏独善其身者,更需舍身赴死之人,夙兴夜寐,使一个古老国度朝理想的方向演进。所以痛苦,也因此动人——“冰炭满怀抱”(陶渊明)。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若干年后,夏丏尊在上海写出《白马湖之冬》,如此自况。
          从宋代的李唐,到现代春晖中学里授课、交流的黄宾虹、张大千,都明白:没有人物的山水画,寂寞无聊。哪怕出现一个樵夫、一匹驴子或一角屋檐,弥天寒意间就会透露一线生机,给观者带来安抚和怀想。白马湖这一山水长卷,四季嬗变色调,始终是一群师生引人注目的焦点,让周遭风物不同寻常。
          丰子恺在春晖中学创造了中国漫画这一品类:人,成为被表达的主角,山水花木充满世俗的喜乐和善意。
          留学日本归来,丰子恺到春晖中学讲授美术、音乐。平屋旁就是小杨柳屋。夜深了,月华如水,如同窗外白马湖上的水。丰子恺与夏丏尊、朱自清等人,酒聚毕,醺然难眠,展纸挥笔画下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作品发表在《春晖》半月刊,成为丰子恺代表作,代表一个典型的中国月夜、一种雅致的古典生活方式:竹帘半卷,新月妩媚,窗前木桌上是一个茶壶、四个杯子。虽无人,显然在人间。
          我坐在平屋前石头上,喝一瓶矿泉水。农夫、拖拉机和轿车来来往往,这景象,早年那几位先生没见过。当时的煤渣路到平屋为止,仿佛是天尽头,的确是到了一个时代新思想的高迥处。现在,一条水泥路延展通往驿亭镇的北部。连绵群山间有一个缺口,北风就是从那里吹袭、进入夏丏尊的文章。早年往来于杭州和宁波之间的火车道,依旧存在于缺口外。隐约有汽笛传来,像利用那一缺口、嘴巴,呼唤一代又一代新人次第出现。
          前人有“坐石上,说因果”之谓。石头之永恒,与所坐者之须臾一闪,构成强烈对比。眼前石头依旧,二十年代的先生们移居于历史深处。我来访,稍纵即逝,亦微微能证明:古老中国爱与美之间的因果关系,生生不息,于今未休。
          平屋前,一棵高大果树结着累累金黄色果实,像橘子。水边菜园里摘南瓜的老人告诉我,这叫香泡树,树龄有几十年了,大概是夏丏尊们种下的树。当时,周围还没有民居,一派荒凉。
    《春晖》上发表的另一幅丰子恺的漫画,也让我欢喜:三先生围坐,木桌上散放几个果子,似乎就是香泡。一只猫,站在墙洞里俯瞰桌面,像壁龛里的神在思考人间忧乐。漫画一角题款:“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
          画中人,大约对应着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他们的三处旧居依偎湖边,像三人依偎在桌边。
          那盛油灯火苗硕大,像倾吐出一个又一个准确的动词,推动新世界破晓、来临。
    (节选自《野草》2022年第5期,有删改)【注释】①白马湖:位于浙江绍兴,近代著名的春晖中学曾在此办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杜牧的诗句是由李唐画作而引发的联想,意在表现夏丏尊及其友人们在此间孤寂的心境。
    B.即将出家的李叔同给夏丏尊的临别题词与自己的人生选择截然不同,因此文中说“此言出人意料”。
    C.宋代李唐与现代的黄宾虹、张大千都注意人物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这也与丰子恺的创作理念一致。
    D.文章以“嘴巴”形容白马湖畔远处群山的缺口,以此表达时代对一代又一代新人及新思想的呼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触景生情,情由景生,作者由夏丏尊旧居平屋前的一块石头自然地生发出对夏丏尊在春晖生活的感怀。
    B.文中摘录的夏丏尊《白马湖之冬》中的文字,生动表现了纷乱时代中,他在白马湖期间内心的痛苦与彷徨。
    C.文中提到了一棵大概是夏丏尊们种下的香泡树,这是作者为了寄托情感而有意选取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
    D.本文名为记湖,实为写人,作者通过大量写实的笔墨再现了丰子恺等人聊天、喝酒,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
    (3)文章多处详细写到了丰子恺漫画的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请根据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深层意蕴。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回答问题。
          无论人类在哪儿生存,都要解决吃饭问题。太空里,靠火箭运送补给食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就必须要保证植物能够在空间种植并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种子。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育种技术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空间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种植水稻试验也应运而生。
          实验启动后,(甲)高秆和矮秆水稻种子奋力生长,但不出所料,它们在微重力的空间环境中遭遇“水土不服”,(乙)患上了“航天综合征”。(丙)长出的水稻幼苗看起来有些“懒散”,“趴”在了透明实验盒子的壁上。(丁)通过对空间获取的图像分析,并与地面对照比较,科学家发现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的多种农艺性状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验发现:水稻空间开花时间比地面略有提前,且大部分颖壳不能关闭。 均是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二者在保障植物充分的生殖生长和获得高产优质种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将利用返回样品进行进一步分析。
    (1)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奋力生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乙处“航天综合征”中的“征”字使用正确。
    C.丙处词语“懒散”“趴”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丁处的“对”赘余,应该删掉。
    (2)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8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包含着众多哲学思考和思想实验的小说,但它所揭示的深层哲学问题并非都是显然和简单的。请以“《苏菲的世界》中深层哲学问题的探究与分析”为题,写一篇文章,选择并分析小说中至少三个你认为最深层次、最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或概念,例如本体论、形而上学、存在主义等等,并探究它们的历史渊源、哲学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同时,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哲学思考,谈谈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并探讨这些哲学问题在你的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