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梁丰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5/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
    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
    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C.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D.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
    (3)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4)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为“enter”(意为“进入”)。两者的翻译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16引用:1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科里亚的人物形象更复杂多面。
    B.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为了尽快出售她看不上眼的书籍,却把它们标榜为“传世经典”,五大书橱的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
    C.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D.小说中的“姑妈”起到线索的作用。姑妈过世前家里除了几个大书橱没有像样的家具,这与科利亚一家搬进来后形成鲜明对比。
    (3)“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晴江讳方膺,字虬仲。父玉鋐,官福建按察使,受知世宗。雍正七年入觐,上悯其老,问:“有子偕来否?”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曰:“生员也。性戆,不宜官。”上笑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交河东总督田文镜以知县用。八年,知乐安。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十年,调兰山。当是时,总督王士俊喜言开垦,每一邑中,丈量弓尺,承符手力之属麻集,晴江不为动。太守驰檄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虚报无粮,加派病民,不敢胏附粉饰,贻地方忧。王怒,劾以他事,狱系之。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不得入,则担钱具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今天子即位,乾隆元年,下诏罪状王士俊,凡为开垦罢官者悉召见。诏入城,已二鼓,守者即夜出君于狱。入都,立军机房丹墀西槐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示诸王大臣曰:“此劝停开垦之知县李兰山也。”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奉旨发安徽,以知县用。晴江乞养母家居。四年,服阕,补潜山令,调合肥,被劾去官。
          睛江仕三十年,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粜,再劾阻挠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
          晴江有士气,能吏术,岸然露圭角,于民生休戚、国家利病、先臣遗老之嘉言善政,津津言之,若根于天性者然。性好画,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梅。权知滁州时,入城未见客,问:“欧公手植梅何在?”曰:“在醉翁亭。”遽往,铺氍毹再拜花下。罢官后得噎疾,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以此终。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李晴江墓志铭》有删改)【注】①世宗:清雍正皇帝的庙号。②弓尺:丈量土地用的工具。③承符手力:均为供官府使唤的胥吏。④氍毹:(qú yú),纯毛或毛麻混合的毛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B.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C.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D.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员指在明清科举中尚未获得秀才称号的人,如《促织》中“操童子业”的成名。
    B.服阕是古代的服丧制度,父母去世,通常为其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也说服除。
    C.督过是责罚的意思,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D.竟是最终、终于的意思,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皇帝很赏识李玉鋐,又怜悯他年老,授予他的儿子李方膺一个县令级别的官职,让李方膺在实践中历练。
    B.李方膺认为弊政害民,拒不执行上级要求开展的土地开垦工作,因此触怒总督王士俊,被以其他罪名弹劾入狱。
    C.乾隆皇帝召见因开垦事被罢职的官员,在等候时,大学士朱轼向李方膺及诸王大臣介绍了反对开垦的县令李兰山。
    D.李方膺擅画梅花,在临时掌管滁州时,一到任就打听欧阳修任职滁州时亲手种植的梅树,郑重拜于花下,可见其痴迷程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5)文中说李方膺有“士气”,结合全文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①
     
    ,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木叶”形象的微黄干燥之感,自然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气息。但②
     
    ,它更多地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梅”的凌寒独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更重要的是,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不是孤立、临时的,③
     
    。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仿照文中划线句中关于“月”和“梅”两个语象的表述,以“竹”“菊”为例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对手,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雄壮史诗。
    “钢”不单指钢铁,还是物质的角力,“气”则是精神的较量。
          战争如斯,人生同理。作为一个把自身奋斗融入时代激流中的青年,材料中的“钢”与“气”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围绕材料立意,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