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ㅤㅤ“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ㅤㅤ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ㅤㅤ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ㅤㅤ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ㅤㅤ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ㅤㅤ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02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ㅤㅤ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年人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既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强化和拓展了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交等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旻表示。
    ㅤㅤ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包含提供环境安全及身体健康监测的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下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ㅤㅤ“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
    (取材于任海、陈春柳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
    B.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C.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
    D.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
     

    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ㅤㅤ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亡赵。赵未亡,而齐之亡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ㅤㅤ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
    ㅤㅤ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
    (取材于《东坡志林》)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道也,巧耳 特:特别
    B.秦遂围邯郸,亡赵 几:几乎
    C.而齐之亡成矣 形:局势
    D.岂以谨故齐也哉 置:放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粟 州司临门,急星火(《陈情表》)
    B.赵未亡 他植者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C.齐人不悟与秦合 时矫首遐观(《归去来兮辞》)
    D.齐发兵守西界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
    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
    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
    C.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
    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
    D.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
    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
    B.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
    C.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
    D.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闻黄鹂【1】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5】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在京兆府咸阳西南。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翥: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本诗中是悲苦的象征。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

    组卷:52引用:7难度:0.6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文人创作有时直抒胸臆,坦露襟怀。屈原在《离骚》中用“乘骐骥以驰骋兮,
     
    ”表现自己的豪迈自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归去来兮,
     
    ”表达自己坚决的归田之志;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无祖母,
     
    ”抒发对祖母刘氏感恩之情。有时则借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抒发自己在清幽环境下的怡然自得;姜夔在《扬州慢》中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表达物是人非,不胜今昔的伤感。
    (2)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拟行路难(其四)》中不能安于宿命的鲍照,“
     
    ,举杯断绝歌《路难》”;《客至》中刚刚安居草堂的杜甫,尽管盘中菜肴简单,且“
     
    ”,也愿与邻翁对饮;《登快阁》中知音难觅的黄庭坚,也只能无奈慨叹“
     
    ”。可见酒是液体的诗,诗成了情酿的酒。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五、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1.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例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ㅤㅤ你对“学而时习之”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也说‘学而时习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ㅤㅤ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16引用:4难度:0.5
  • 12.随着社会发展,“扫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购物扫码结账,出行扫码乘车,看病扫码取号,线上扫码学习……
    ㅤㅤ你一定有不少关于“扫码”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扫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