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2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激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鸠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表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地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地“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颜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可能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问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颜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粉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幸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地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蜂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客,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材料二:宋代的化妆以妇女为主体,其风俗与唐人的浓妆艳抹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在当时,妇人画眉、油面、涂面、抹粉、穿耳、涂脂、妆靥、针红、额黄、花细、点唇等是一种很平常的事。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时有额黄、鸦黄、眉黛、轻煤、茶油、花子油、红粉、口脂、花钿、靥钿等名目。
          崇尚眉目美,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眉目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女性的代名词。宋代也不例外,妇女们也竞尚眉间之美,她们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去,再以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样式的眉毛。
    黛眉      宋人朱翌《猗觉察杂记》卷下载:“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释名》曰:‘黛,代也,灭去眉毛以代其处也。’”故称之为“黛眉”。
          当然,也有不用青黛点眉法的,宋代美人莹姐就发明了轻煤点眉的技法,而且还在五代“十眉图”的基础上创造了花样繁多、奇巧多变的百眉图,时称“莹姐百眉”。
    眉黄      宋代妇女还往往在眉间施以鸦黄。鸦黄又称眉黄,是指在眉间施以黄粉。杨大年《真宗游春词》:“和风吹去眉间黄。”苏轼《好事近》词:“临镜纤手上鸦黄。”
    横云、却月眉      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阁》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斯奇。”这里所说的“横云”“却月”亦为当时流行的两种眉式。
    倒晕眉“倒晕眉”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因此宋词中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女子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女子时画“远山眉”代表凄苦与离恨。
    C.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与宋人化妆崇尚美眉目,只追求淡雅之美有关。
    D.眉黛代表女子,在诗词作品中,对眉黛的描写,既可以表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也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B.“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引发了南北朝时贴花黄的风尚。宋代上层女子继承前代遗风,也贴“花子”装饰。
    C.唐人多浓妆艳抹,因此宋代的化妆与之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
    D.“倒晕眉”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见宋人十分盛行画此眉妆,尤其盛行于宫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借“眉黛”表现女子的美丽;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的“眉黛”,其作用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横云”“花子”“却月”“倒晕”都曾是宋代流行的眉妆,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宋代画眉式样、技法花样繁多,体现了宋代妇女对眉目美的重视,也是对古代女性传统的一种继承。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同样是谈古代女子的妆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异同。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
    “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浏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海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幅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       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
          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
          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前者借梅花孤傲高洁表现清高自许的心理,后者借别墅小区美景表达对奢华生活的羡慕。
    B.吴承墨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就会似过电一般,表明他对八大山人的作品钟爱有加,但从结局来看,他钟爱的本质是附庸风雅。
    C.吴承墨虽鉴宝技艺高超,但面对“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加之吴师母不断施压,最终因压力过大做出错误鉴定。
    D.小说中“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一句表明八大山人的画作自然传神,景人合一,连吴承墨也被这幅山水长卷折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画线处写吴承墨鉴画时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运用幻觉描写艺术,将人物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挖掘出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B.小说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文中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时,用“抖”与“不抖”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内心的矛盾。
    C.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富有心计,既善于察言观色,又极度虚伪,虽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体现小说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D.小说是微型小说,讲述了王老板邀请吴承墨夫妇鉴宝一事,摄取的是一些生活瞬间,情节虽曲折复杂,却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深刻的主题。
    (3)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荀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
    (《资治通鉴•隋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B.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C.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D.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古代北方部分游牧民族如突厥、回鹘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有别予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
    B.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皇帝。
    C.互市,既可以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可以指权势之家互相援引,在本文中指的是前者。
    D.中国,与“中土”“中原”涵义相近,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劝说李渊与突厥联合,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首领,突厥首领表示若李渊自立为天子的话,会全力支持。
    B.裴寂等人请求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他人为皇帝,同时改换为红、白相杂的旗,是不想得罪隋室和突厥。
    C.突厥带着千匹马来,并且许诺派兵帮助李渊入关,但李渊只留了一半良马,表明自己贫穷,并且不着急用马。
    D.李渊认为如果突厥进入中原,会危害百姓,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所以最终约定好后才请突厥出兵相助。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②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5)李渊对突厥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

    组卷:28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8.下面是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中的一段文字,请仿照所给示例,给加点词“滟潋”做批注。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示例】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有关。这里的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出皎洁月色的空明澄澈。
    滟潋:
     

    组卷:11引用:5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7引用:3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