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课 三国演义》2021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11/14 10:30:2
一、选择题(每题0分)
-
1.任务二:
为了激励同学们研讨原著、品析人物,校团委拟组织“赏对联、品人物”有奖竞猜活动,请你组织大家认真讨论,为其中的一道竞答题目拟定正确答案。
下列五副对联是同学们依据《三国演义》内容收集的,选项中人物与对联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诚之动,孚及豚鱼,虽阿瞒莫敢不服;大义所归,坚如金石,惟使君乃得而臣。
②醉酒不醉心,觥筹竟可擒刘岱;用武兼用智,释素才得换严颜。
③千古曲直,尽在谁敢杀我;半生起落,可叹时不容君。
④镝惊九日,岂识将军一箭一后羿;功成一岭,几如神技百失百由基。
⑤浇园种菜,隐介藏形,怕说破天言玉带;煮酒观梅,装愚弄蠢,巧掩藏壮志豪情。组卷:8引用:2难度:0.7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的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例如曹操费尽心机的笼络,一次次渲染出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
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对曹操,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诸葛亮可以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诸葛亮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却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毅然投入到了“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情节。实际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可以反过来读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意思虽没有大变,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秋风五丈原”将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剧渲染到了极点。孔明强支病体,出寨遍观各营,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无论如何,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应该是《三国演义》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与作者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反思三国历史相适应,他对三国故事的描写也采取了一种全景式叙事方式。在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中,芸芸众生只是一种人心向背的象征,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前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帝王将相,确实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不过,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笔下,刘备曾经“贩履织席为业”;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不过是个受人轻视的“弓手”;诸葛亮也曾被人讥讽为“村夫”,这些描写都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赋予了英雄豪杰世俗的精神品格,而这正是《三国演义》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作者还借人物之口反复表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社会观。
《三国演义》最吸引读者的,还有书中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罗贯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较量,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重点却极为突出,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关乎全局,同时也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过于惨烈,具有昂扬向上的格调。在表现方式上,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动中有静,有张有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能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表露鲜明的倾向。例如当阳之战,刘备遭到惨败,丢妻撂子,三千军马只剩百余骑。作者没有回避这一事实,却为刘备的失败作解释,又极力描写刘备集团在大败中的小胜,突出了“赵子龙单骑救主”和“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两个精彩片段,给人以刘备集团虽败犹荣的印象。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值得称道。它采用浅近文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同时又具有历史感。而它的结构则在宏伟壮阔中,不失严密精巧。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还从无先例。罗贯中以刘蜀集团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组织故事情节,笔法千变万化,叙述有条不紊。富于创造性的章回结构使各回既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如写赤壁之战的数回),并勾连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种有主有次、脉络分明、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的小说形式,为后来的历史演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费尽心机笼络关羽,是为了渲染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
B.曹操还有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因此他虽然有奸诈的一面,也和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有很大区别。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可以反过来,意思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大不一样的。
D.《三国演义》写战争最为出色的地方是,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具有昂扬向上的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三国演义》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经验,并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曹操为例,旨在论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根植于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
C.《三国演义》极力描写刘备集团当阳之战的虽败犹荣,以此表露作者鲜明的倾向。
D.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人物塑造、叙事方式、艺术上的创造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通过不断的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就能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B.因为作者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息息相通,所以《三国演义》中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
C.《三国演义》写战争数十次且重点突出,写得最为出色的战争既关乎全局也关乎人物性格与命运。
D.既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三国演义》仅写赤壁之战的数回采用了这种结构。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曹操得脱。
天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不息。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操与军士冒雨而行,诸军皆有饥色。操令军士往村落中劫掠粮食,寻觅火种。方欲造饭,后面一军赶到,操心甚慌——原来却是李典、许褚保护着众谋士来到。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前面是那里地面?”人报:“一边是南彝陵大路,一边是北彝陵山路。”操问:“那里投南郡江陵去近?”军士禀曰:“取北彝陵过葫芦口去最便。”操教走北彝陵。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教前面暂歇。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
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博,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放。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写的是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火烧连营后,兵败逃至华容道被关羽放走的故事。
B.小说的描写非常细致,如“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等描写,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C.小说节选内容为“诸葛亮智算华容”,而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的。
D.小说第五段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关羽重义的个性,并用诗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
(2)下列对小说有关人物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败逃之中,任由士兵劫掠村民,喝令人马践踏伤病而行,面对士兵的号哭之声,竟然声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显示了他带兵无方的无能。
B.即使在败逃途中,曹操也时不时放声大笑,既看得出他豪放洒脱的枭雄个性,同时也显示他对赤壁战役失利的不以为意。
C.通过“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一句话,可以看出战神赵云虽战功赫赫,终是一个大小不辨、贪财误事的普通人。
D.关羽不骂曹操,而称丞相,充分体现了关羽内心之“仁”,有不杀之心。对此,孔明早已料到,有意安排他设伏华容道。
(3)小说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章回题目为“诸葛亮智算华容”。诸葛亮的智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6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风五丈原 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乡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若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战、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校,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夫,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福前,授与一锦隶,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袁。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孔明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枫!”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楣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注】略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对,以负陛下也。”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兄。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桶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于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遴,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玻其宣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长层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候。虎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星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事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乐天亦有诗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初,蜀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请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后元微之有贽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毫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廷断后,各处营寡一一退去。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有删节)【注】表,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自表后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诸葛亮的两句话既体现了他思想上固有的宿命观念,又表现出其料事如神的超人智慧。
B.诸葛亮临终将军中大事没有托付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托付给姜维,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公的高尚节操。
C.诸葛亮巡查军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暗示诸葛亮对自己大限之后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D.文中引用杜甫、白居易的诗后,插入了廖立、李严对诸葛亮去世的反应,衬托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2)19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7集插曲《哭诸葛》中唱到:“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人及?”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一生洁白”的。
(3)《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去世是这样记载的: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这一事实演义为两千余字。请从“史料”与“演义”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瑜整衣冠,引从者教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表,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匆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载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①。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②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盐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③。蒋干面如土色。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1)以上文段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2)谈谈你对选文中划线处周瑜三次“大笑”的理解。
(3)蒋干前来劝降,周瑜却根本没让他说出口。请问,周瑜采取了哪些做法,从而大道不战而胜的目的?
(4)选段中体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组卷:1引用:2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国演义》(节选)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再往卧龙岗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飞的言行反映出他性情鲁莽,而张飞的鲁莽恰好反衬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访求贤才的虔诚之心。
B.诸葛亮提出的取荆益建基业,先成鼎足之势,再兵分两路灭曹、孙,兴汉室成大业,显示他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C.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其洞察天下形势的能力,他人难以企及。
D.作者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诸葛亮这一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
(2)这段文字反映出刘备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文中对诸葛均和小童的描写看似闲笔,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请分析其作用。组卷:8引用:2难度:0.4
四、语言表达
-
7.如果你能对话古人,与《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任意人物谈古说今,你会选取哪位人物?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8.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可适当增加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30个字。
材料:天下将乱 天下大乱 王朝末世 分裂时代 志士仁人 英雄好汉 反抗压迫 重整社稷 寻找出路 复归统一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的都是封建时代下层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国演义》侧重突出志在天下的国士情怀,《水浒传》侧重张扬快意人生的好汉气概。前者写的是①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五、名著阅读
-
9.《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
(1)
A.司马徽
B.徐元直
C.许攸
D.刘琦
(2)《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他身上的忠、义分别表现在哪些事情上?组卷:1引用:2难度:0.7 -
10.《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
(1)下面哪句诗不是颂扬诸葛亮的
A.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B.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C.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D.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2)俗话讲“张飞绣花,粗中有细”,《三国演义》中张飞行事鲁莽不计后果,但有时勇而不莽,颇有谋略,请举出一个事例说明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组卷:2引用:2难度:0.7 -
11.在《三国演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一回中,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12.对刘备、诸葛亮、曹操三个人物历来褒贬不一,请你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刘备:
诸葛亮:
曹操:组卷:0引用:2难度:0.7
-
37.完成下列名著简答题。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生动地刻画了众多英雄形象,请你选择其中一位,为他写一段简短的评语。要求:必须提及该人物事迹,且评价符合人物特征。组卷:1引用:2难度:0.7 -
38.任务三:
“虎父无犬子”“久闻大名,如雷贯耳”“魂不守宅”等俗语皆出自《三国演义》,高二(2)班拟举行“读三国,识俗语”微专题探究活动。请你组织同学完成如下活动。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俗语出自《三国演义》,本指诸葛亮出山后,连续三次火攻曹操。请你简述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所涉及到的故事情节。组卷: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