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地理试卷

发布:2024/11/20 20:0: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读卡上。

  • 1.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某校组织初二年级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图1为国博及周边道路分布图,图2为晓明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4题。

    从下车地点沿最近路线步行到全体集合地点,方向应为(  )

    组卷:4引用:0难度:0.50
  • 2.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某校组织初二年级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图1为国博及周边道路分布图,图2为晓明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4题。

    晓明拍照时的天气状况为(  )

    组卷:5引用:0难度:0.70
  • 3.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某校组织初二年级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图1为国博及周边道路分布图,图2为晓明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4题。

    参观完后,同学们正好赶上天安门降旗仪式,从参观当天开始到夏至,降旗时间会(  )

    组卷:7引用:0难度:0.50
  • 4.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某校组织初二年级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图1为国博及周边道路分布图,图2为晓明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4题。

    参观当天,我国北方的传统习俗是(  )

    组卷:3引用:0难度:0.50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5分。

  • 28.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图1是南美洲地形图,图2是巴西地形简图,图3是巴西气候分布简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区域的西部是
     
    山脉,东部是交错分布的
     
    (地形类型)和
     
    (地形类型),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图1所示区域沿赤道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是
     
    (选择题)。
    A.
    B.
    C.
    D.
    (2)从图2可知,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主要是因为
     

    (3)巴西是世界上大豆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结合图2和图3和资料,完成下列框架图。

     
    、②
     
    、③
     
    、④
     

    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9.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极地科学考察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如图是南极地区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22年10月26日从上海出发,先到南极中山站,再到长城站,中山站经纬度是
     
    。长城站在中山站的
     
    方向。
    资料:南极大陆禁止播种植物,新鲜蔬菜曾经是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如今利用温室大棚和无土栽培技术,中国的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已经成功种植出了黄瓜、生菜等蔬菜,大棚需采用高强度、低能耗的现代化透光结构,能保温、可抵抗大风,同时需严防温室内的外来物种侵害南极土地,成本非常高。        
    (2)如今可以在科考期间吃到新鲜蔬菜得益于
     
    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在南极大陆上种植而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对南极地区的
     
    (生态保护/开发)。新鲜蔬菜曾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主要因为
     
    (选择题)。
    A.南极降水多,冰川覆盖面积大
    B.距其它大陆远,鲜菜补给困难
    C.暖季有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
    D.海拔高,大气中氧气含量较低
    (3)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1年7月12日从上海启航,9月下旬返回;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22年10月26日从上海出发,2023年4月6日完成任务返回。为什么南北极科考时间不同,说明你的理由,并说明选择此时去科考的原因。
    (4)近年来,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图为1979年—2013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图,北极地区有大量的海冰体现了北极地区
     
    高,气温低。从图中看出,近30年间,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整体呈
     
    趋势,这一结果与
     
    (环境问题)有关系,因为这一问题,北极航道的开通提供了可能,但是带来的危害远大于这一好处。

    (5)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大。我国首次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碳中和”,在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请试举一例。

    组卷:39引用:1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