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9 8:6:34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地方博物馆、文化行政单位等各方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的雨露中健康成长。
第一,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十分重要。除了从教材中学习基本知识外,青少年还应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领略美好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文化。当物质需要不再是人们生存的首要因素时,美好的精神文化就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家乡的馆藏文物既是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生动教材,又是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先进文化,更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史视野。
第二,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时代转型期,泛娱乐化、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各种文化之间的角力也从未停止。有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引起。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是中国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似乎在慢慢遗忘这些优秀的品质。因此,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博物馆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先民的真实生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黄宾虹指出:“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历久不灭的,更是精神文明。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现时世界所染的病症,也正是精神文明衰落的原因。要拯救世界,必须从此着手。”可见,艺术教育关乎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切入心灵的教育,也是丰富人生的教育,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概而言之,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看待这一问题,精心设计、倾心投入、努力工作。我们坚信,这项工作将对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胡晓虹《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长》) 材料二:
博物馆是大家都熟悉的,它们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各地方都很重视,也都是尽其所能地营建,务使之成为一地的地标。因此,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大多具有庙堂气质,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文化圣殿”。一个偶尔的机会,笔者参观了家乡城市新近完工的博物馆,看完之后,有了一种“乡愁”,一种对家乡文化共鸣式的体验,一种油然而生的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突然意识到,博物馆其实还有一类,也许我们应该把她称为“家乡博物馆”,因为一种依念,就像对母亲那样,因此可以用“她”来称呼。家乡博物馆应该是一种理念,成为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中国这个文化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她应该是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保存者。
家乡博物馆是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展示为特色的,因为熟悉当地的情况,因为没有脱离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背景,家乡博物馆能够让参观者更容易形成共鸣,尤其是那些已经离开与即将离开家乡的人们。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每年都有许多乡村消失;还有许多村庄虽然还是村庄,但是早已没有了年轻人。年轻人成家之后基本都住在城里,因为就业,因为孩子的教育,不得不如此。他们的孩子大多已经不会说家乡方言。家乡对这一代年轻人,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已经回不去的地方。他们也只能从博物馆看到那曾经熟悉的家乡。家乡博物馆中民俗展、农具展、民居展,如此等等的展览用旧物帮助我们铭记那个正在急剧消失的过去。对于现在还是孩子的一代人来说,他们的“乡愁”将立足何处呢?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情感,“乡愁”只是一个直觉的表达,它的背后是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依托乡村生活绵延不绝的传统,一个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传统。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现代工商业大潮是如此迅猛,短短几十年改变了延续了数千年的乡村社会。我们不是反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是说,工商业、城市化、高科技,并不必定要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矛盾。现代都市生活并不需要用毛笔写字,但城市中练习书法的人比比皆是。即便是典型的农村传统,如种菜,中国人也可以在全世界将其发扬光大。
文化传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我们能够欣赏千百年积淀的美好。设若没有唐诗宋词,我们如何能够欣赏杭州西湖呢?那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湖泊而已。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云:人,诗意地栖居。然而,诗意来自哪里呢?它来自人赋予物的意义。而物的意义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我们遗留下来的古物、旧物就承载着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所共享的物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化遗产。当我们失去了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许多诗意的载体。
(摘编自陈胜前《“互联网+”时代的家乡博物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通常是一个地方尽其所能地营建的,是一地的地标,有“文化圣殿”之称。
B.有西方学者认为,未来引起冲突的因素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C.城市化进程中的年轻人脱离了家乡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背景,他们的乡愁只好从博物馆中得到寄托。
D.现代工商业大潮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乡村社会,冲击着乡愁文化,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文化、社会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B.中国能迅速发展与崛起,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
C.家乡博物馆是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展示为特色的,能够让参观者更容易形成共鸣。
D.文章引用学者黄宾虹的话,是为了论证现时世界精神文明已经衰落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的一项是
A.9月18日这天,某小学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九一八主题教育活动。
B.几名少年街舞爱好者在街头展示街舞的魅力,介绍街舞的起源。
C.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听长征故事,看革命历史文物。
D.大学生向当地非物质文化传人学习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手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如何让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作用呢?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夜有雪
曾剑
李明辉走进这片旷野时,天空更加阴沉灰暗。这时风正强劲,一阵一阵的。那些早已冻僵的枯草,到底经不住它的摧残,一根根从腰折断。旷野一片寂静,寂静得只能听见呜呜的风声。
李明辉伫立在风中。风像无形的小刀,轻轻切割他面部的肌肉。他没顾及疼痛举目搜寻掩体所在的位置。
眼前是一片大草地,是一望无际向同一方向扑倒的枯草。李明辉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身后的通信员也狐疑地向四周看,他同样找不到兵待过的迹象。李明辉正要往前走,走向另一片草地,前面的枯草丛忽地伸出一面红旗。通信员急忙走过去,李明辉道一声:“慢,小心掉进去。”李明辉惊喜地立在那儿,等着兵们给他开道,他的确找不到进去的地方。他为他的部下能伪装出这种效果而兴奋不已。
通道开了,就在李明辉的脚下。通道口的门居然是一捆高粱秆,它四周的缝隙间夹上了枯草,往那通道口一挡,与四周的枯草浑然一体,所以李明辉难以发现入口。通信员打开手电筒,李明辉弯腰慢慢走进去。
通道不宽不窄,两个人侧身刚好能挤过去。李明辉满意地点点头,在手电光的指引下,他走进了一个战炮班的掩体,五六个战士正躺在土炕上休息,发现手电光,问了声:“口令!”见是营长,战士们弹簧一样坐起来,腰板立马挺得笔直。
李明辉掀开战士们的被褥,见下面铺了半尺厚的枯草。妙极了!李明辉说:“我上军部开会,仅一天半时间,你们就干得这么漂亮。伪装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一个难题,也是这次战术演练的一大项。咱们构筑的工事,隐蔽性好,实用性强,肯定能在集团军考核验收中获得好名次。大家再加加工,力争把第一名夺过来。”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有没有通气孔?”李明辉问。
“有。”
“水不会流进来,通气孔都是从最顶端斜开出去的。”
声音短促有力,李明辉听出,是营基准炮炮长丁晓亮在回答。
李明辉要过手电筒,亮开,仔细察看掩体。他的目光突然停留在头顶的一根木头上,他伸手摸了摸,又用手指抠了一阵子。
“这树干是从哪儿弄来的?”李明辉问。
“报告营长,是从营房带来的。”丁晓亮答道。
“我再问一次,树干是从哪儿弄来的?”
“是我们从那边树林里砍来的,今夜有雪,我们怕天黑前完不成伪装任务。”丁晓亮的声音明显地弱了下去。
李明辉不再吱声、沿着通道,弓着腰向别的掩体走去。他看完了全营的工事,立刻用电话命令各连:“撤除所有新的树木,一根不留!”
然而,十分钟过去,没有一个连队行动。
李明辉下了第二道命令:“全营官兵,撤出掩体,集合!”顷刻,两百多名官兵蚂蚁一样钻出地面,呈四路纵队向这边集合。
“同志们,”李明辉开始他的讲话,“我知道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是为了我们营,砍老百姓的树支撑掩体顶篷,也是为了把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但是,在这片盐碱地上,老百姓种一棵树容易吗?他们种树不是要用木头,是防风沙,是为了活命!而我们呢,呼啦啦一下子砍倒别人十几棵树,不心痛吗?我们砍伐百姓的防护林,形象不好,影响极坏。”
“同志们,我们只有将树埋上!即便如此,我们已犯的错误也是埋不掉的。”李明辉声音颤抖,布满血丝的眼睛湿润了。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着讲:“后天军长将带领作战指挥部人员来验收伪装情况,但实际上,属于我们的时间只有今天天黑前的几个小时,天气预报,今夜有雪。为了使伪装达到最佳效果,为了在这次验收评比中取得好名次,我们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在下雪前搞好伪装,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声音响彻阴沉的天空。李明辉看着草地上的二十多个土坑,心里一阵惊痛:这是全营官兵的心血呀。天寒地冻,整整干了四天,而现在,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他摘下棉帽子,轻轻叹了声:“唉!
李明辉带领全营指挥分队,出现在这片旷野。村子里,老百姓陶醉在这“幺两”“洞两”的口令声中。当这动听的口令声骤然停止时,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的兵又劳作开了,远远望去,像一只只涌动的蚂蚁。
迎春花开遍旷野时,细心的老百姓发现,他们的防护林加宽了。几千株幼苗,像部队集合的兵,虽在风中,却一个个站得那么直,那么立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风正强劲,一阵一阵的”“寂静得只能听见呜呜的风声”等景物描写突出了旷野的寒冷与寂静,暗示激烈、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
B.营长李明辉知道老百姓种树不易,也考虑到战士们代表的是军队的形象,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命令战士们将树埋上,坚守住了本色。
C.“天寒地冻,整整干了四天,而现在,一切又得重新开始”,军人宁愿多吃苦多出力,最终没有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行为可敬。
D.这篇小说用舒缓的笔调、简洁的语言,叙写着普通士兵的军营故事,情感质朴真实,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2)标题“今夜有雪”对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军旅小说没有叙写宏大的叙事和英雄的人物,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七、选择简答
-
7.阅读,回答问题。
说起“耳背”,我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是人上了年纪才会出现的问题。①,常常得大点声他们才能听清楚。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例如长时间使用耳机后,也会有“听不清对方讲话”的情况,这说明你的听力“生病”了。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提醒公众,②,无论年龄,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事情。一般而言,听力“生病”的原因有多种,如慢性耳部感染、长时间高音量使用个人音响设备等。
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据估计,全球大约有11亿12至35岁的年轻人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的噪音中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一个人如果经常出现在舞厅、俱乐部等场所,暴露于其高音下,那么他遭受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暴露者的3倍。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保护听力,要遵循“60—60—60原则”:耳机音量不超过60分贝,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能在嘈杂环境中佩戴耳机:在公交车、地铁等环境中,③,这时如果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
(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60—60—60原则”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眼、耳、口、手、脚等“机器”同时开动
B.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
C.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
D.这家伙居然掩着耳盗铃,方法真“巧妙”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3引用:4难度:0.7
八、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将满未满,还有向上的空间,也不至于盈满而亏。
其实,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8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