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7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沉淀成中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与其他上古图腾性存在物相似,凤凰也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活镜像的发展过程,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一方面与其他羽禽图腾相互整合,另一方面又将自身的神圣性分化、拓展到族群之中,赋予了孔雀、白鹤、燕子等现实羽禽相似的精神内涵,最终形成了以凤凰为“神灵之鸟”和“羽虫之长”的瑞鸟族群。
    “凤鸟”作为类概念,一方面是图腾信仰的载体,并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另一方面又以凤凰、孔雀、白鹤、喜鹊、雄鹰等瑞鸟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对中国艺术思维、艺术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这两个方面又彼此扭结在一起。图腾信仰对艺术思维具有发生学意义,而艺术演进又增强了图腾信仰的控制力。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中。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戳印有明显的凤鸟纹图案。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也出现了凤鸟型器物,较典型的是青铜神树上的立鸟,可见,凤鸟文化在上古时期的普遍性。
          专家曾将鸟图腾视作中国图腾史上的第一大类。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相比较而言,龙兽崇拜因固有的神圣性,使其作用空间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和族缘信仰领域,而“凤鸟”崇拜则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份世俗性,这为其对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就音乐文学而言,凤凰及以之为首的各种瑞鸟不仅是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而且它们也逐渐演化为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料库,成为构筑文学史的重要“质料”。先秦时期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鸟类有41种,涉及鸟类的诗篇多达79篇,与《诗经》相比,《楚辞》中“凤鸟”形象的出现频率更高,“凤”字出现24次,在屈宋赋中出现56次,并且经常变名为鸾鸟、鹭鸟、朱雀、玄鸟等,多为寄托理想、表达自由的载体。
          除此之外,“凤鸟”模式在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中也普遍存在。荣格说:“人类从来就没有缺乏过强有力的形象,精神深处的离奇事物总能够借着这些形象的魔力而得以掩蔽起来。”
          为什么“凤鸟”信仰、“凤鸟”形象在中国艺术中被延续下来并发挥重要影响呢?
          首先,凤凰及以之为首的瑞鸟族群在文明起源之初便与天地建立了联系,在天地精神具体化为道德意识和自由精神的过程中,它们充当了重要意符。“秩序性道德”与“天然性自由”两种不同的天地之理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而且也在艺术中呈现出“艺以象德”与“艺以适性”的两种艺术信仰,而“凤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孟子以“凤凰之于飞鸟”来比喻圣人对民众的意义。在《庄子》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等表达。
          其次,“凤鸟”作为最早产生影响的图腾之一,它们是人们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存在,是理想化的“形式因”。河姆渡文化中的“双鸟朝阳纹牙雕”中的凤鸟羽毛栩栩如生,相对的双凤动感十足。通过形式演化,“凤鸟”形象逐渐被神圣化和标杆化,成为理想美的载体,并进阶为各种艺术门类竞相追摹的对象。
          最后,在古代艺术理论中,早期“凤鸟”叙事对后世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原型意义。“凤鸟”具有明显的感性化和形象化色彩。
          综上,“凤鸟”不仅参与了中国人信仰体系的构建,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说龙兽模式代表了阳的维度,那么“凤鸟”模式则代表着阴的维度,表现为柔婉、优美、含蓄,有对艺术信仰的潜在塑形作用。可以说,“凤鸟”除了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呈现对象外,更是建构中国艺术精神的原始质素。
    (摘编自韩伟《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作为一种上古图腾性存在物,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活镜像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维。
    B.“凤鸟”不仅是一种抽象祥瑞符号,同时也以凤凰、孔雀、白鹤等具体瑞鸟形象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
    C.凤凰作为各种原型意象,不仅成为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还成为构筑文学史的重要“质料”。
    D.“凤鸟”具有柔婉、优美、含蓄的特点,深刻影响着中国美学精神,对艺术信仰有着潜在的塑形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证和经典文学作品证明了“凤鸟”在中国艺术精神谱系中的历史经纬与特殊意义。
    B.文章既注意了“凤鸟”概念的分类剖析,也注意了“凤鸟”与其他图腾形象的比较剖析,论证全面而透彻。
    C.荣格的话不仅引出了对“凤鸟”信仰原因的思考,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凤鸟”模式在绘画等空间艺术中普遍存在。
    D.作者在论证“凤鸟”信仰在中国艺术中被延续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原因时,用“首先、其次、最后”表明其逻辑顺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龙兽崇拜不同,“凤鸟”崇拜则集中在世俗领域,这为“凤鸟”对艺术领域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B.《楚辞》中“凤鸟”形象的出现频率比《诗经》更高,其中提到的鸾鸟、鹭鸟、朱雀、玄鸟其实都是“凤鸟”。
    C.《庄子》中的“鹏鸟”形象在天地精神具体化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意符,体现了“艺以象德”的艺术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
    D.三星堆、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凤鸟文化在上古时期的普遍性,也证明古人一开始就将“凤鸟”形象神圣化和标杆化了。

    组卷:1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材料二: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材料三:
          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比如,可以在保护区(文化核心区域)内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艺术画廊、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他们的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鲜活而有温度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发掘、铭记与保存。所以说,最好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中,更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与民生故事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区无形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还是城市历史某个断面和城市文化某个侧面最好的写照。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突破了严格的仪式禁忌和祭祀场景限制,这使得反排木鼓舞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认知等关系变得疏远。
    B.反排木鼓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各地表演,扩大了知名度;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声大噪。
    C.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更应该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进而达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D.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从保护文化、追寻历史、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也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保护反排木鼓舞的条例和措施,有效增强了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了苗族人民对反排木鼓舞的认知度。
    B.反排村及周边村寨形成的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繁参加国内文化旅游表演和体育舞蹈竞赛,为传承人带来收入,也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与延续。
    C.虽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是动态的,他们世代生活形成的民俗文化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化遗产。
    D.三则材料阐述的核心话题都是文化遗产,材料一侧重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和利用,材料二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三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利用。
    (3)某社区要对其历史遗迹改造成文化街区,请你根据材料,给该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卷:1引用:9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日“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路,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全篇看不到作者的任何评价和情感表达,但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却表达得极为鲜明。
    B.小说开篇生动形象地描摹昆明街头各种各样的吆喝叫卖声,描绘出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繁忙奔波的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通过对马的颜色、情态的描写突出卖糕饼孩子看马时的专注,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作者调侃说要把糕饼卖给马,是以幽默来减轻叙事中的酸楚感。
    D.这篇小说叙述看似闲散,实则颇具匠心,把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孩子的生活片段放在各种叫卖声的大背景下来写,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2)卖糕饼孩子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与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作家刘心武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说:“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刘心武琢磨后,说:“是得用这样大的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①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②    ,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
          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郑板桥认为,《史记》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③  ,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郑板桥的读书心得。每点都以肯定句表述,每句不超过8个字。

    组卷:14引用:11难度:0.6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8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