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7 0: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完全排斥个人情感,只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是截然相反且矛盾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只能暂时脱离而永远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诗歌创作应更看重生命的态度,诗歌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
    D.写景时只有排除人的心境、感受的影响,才能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中的“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组卷:7引用: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①         。早在1936年,万氏兄弟之一、《铁扇公主》创作者万古蟾便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961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以水墨意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
          ②         ,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帮助中国动画赢得当代受众青睐。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都从这一风格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太鱼海裳》的福建土楼原型建筑。《白蛇:缘起》的烟雨江南风景等,这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③         ,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在票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内涵,与当代受众形成更大的精神共鸣,最终取得超过50亿元的高票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①跲:jié,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0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