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26 11: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①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④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⑤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⑦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象“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注:①“礼”的繁体字为“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依靠传统而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乡土社会里人口流动很小,土地也很少变动,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人的经验。
    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根据“礼”的字形来解释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进而论证了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
    B.第⑤段用孔子多用“克”字和“约”字的论据,论证了礼治不是自动形成的秩序,而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C.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
    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所以人都会逃避法网。
    B.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这就为礼治的推行提供了可能。
    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
    D.“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组卷:8引用:7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69引用:7难度:0.9

七、选择简答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⑤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组卷:3引用:4难度:0.6

八、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2引用:2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