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宁夏石嘴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对传统节日的保存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是为了揭示“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保留传统节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再生产。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16年5月,笔者拜访了杨振宁先生,并向他请教、求证了一些问题。今逢杨先生百岁华诞,谨以此文奉献给读者,以更深入了解杨先生的内心世界。
厚宇德:杨先生,您好!很高兴再次见到您!感觉您的气色比去年12月的时候好了许多
杨振宁:年龄大的人,自然就怕冷,到了夏天,天气温暖起来,身体会比冬天舒适很多。
厚宇德:我今天要请教您的第一个问题是科学家参与政治的问题。有的科学家更乐于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不直接投身于与政治相关的社会管理类事务:有些人则相反,比较擅长甚至热衷于这类事务,您怎么看?
杨振宁:我想是这样,有些人专门做他自己的研究,不管别的事情;有的人除了自己的研究以外也管别的事情。这两种不同的人的天性是很显然的,古今中外都有这个现象。
厚宇德:这样理解也有道理,科学家的想法和抱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绝。玻恩曾说有的科学家忘掉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完全投入到政治活动中是过分的,并认为这与人的性格有关。我觉得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有的人活跃有承担,有的人就内向而胆怯。
杨振宁: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名利、权力与金钱,全世界不同行业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生活环境与性格不同,他作出的判断稍微有一点不同,人生就可能产生很大的分别。比如儒家传统的修身、礼仪等是比较保守的,西方不反对这样做,但是他们不够注意,所以他们是比较向外的,儒家是比较向内的,这一点上是有区别的。
厚宇德:我今天向您请教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物理学与哲学关系的。我注意到,之前您认为在历史上较早的时候,哲学对于物理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哲学对物理学的影响越来越弱化了。现在您怎么看待这二者的关系呢?
杨振宁: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物理学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个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物理学的进化是不断改变的。19世纪时,因为沿袭当初科学叫做自然哲学的传统,仍然认为科学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还认为物理学几乎是从哲学脱胎而来的,尤其是马赫。但你看,今天从事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几乎没有人关注哲学,这就代表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物理学家对于哲学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同一时代的物理学家又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喜欢讲哲学,有人不喜欢讲哲学,比如玻尔就喜欢讲哲学,费米就不喜欢,这种分野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爱好。问题的关键还是看哲学是不是真的指导了物理学的研究,是不是物理学家不能离开哲学。至少从我们这一代物理学家身上去看,我觉得不是。
厚宇德:事实上今天发生了翻转,如您曾说过的,现在是物理学在影响哲学发展。
杨振宁:是的,我想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量子力学不是从哲学来的,是从研究原子光谱出发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以后,它反过来对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过程现在仍然在继续。
厚宇德:量子力学关注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存在根本的不同,20世纪的前30年这个领域对物理学家而言是陌生的、新开拓的,研究结果对哲学家来讲也是新鲜事物。
杨振宁:是的,要尊重科研过程的客观事实。我没有研究过哲学,我所见过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没有人像必须学习和使用数学一样对待哲学,坂田昌一认为理论物理研究需要哲学推导,我说过,我不同意他说自己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的观点,他从哲学出发得不出物理学结论,我认为他越少涉及哲学的时候,物理成就才越大。
(摘编自《物理》2021年9月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科学家参政的问题,杨振宁认为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古今中外都有此现象,但科学家完全投入到政治活动中是过分的。
B.杨振宁认为,儒家传统的修身等理念比较保守,所以中国人趋于内向而胆怯,而西方人则反对保守,所以他们趋向于外向而活跃。
C.面对物理学和哲学关系的问题,杨振宁认为量子力学是从研究原子光谱出发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它的发展对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D.对坂田昌一认为自己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的观点,杨振宁持反对意见,认为越少对哲学进行研究,就越能取得卓越的物理学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宇德在对谈开始,关注到杨振宁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他的关心,营造出亲切融洽的对话氛围。
B.杨振宁作为物理学家,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展现出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
C.厚宇德作为对谈的一方,与杨振宁的交流顺畅深入,可见其对受访者有充分的了解且自身学养深厚。
D.杨振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列举丰富的事例来反驳,他有广博的学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3)在杨振宁看来,对哲学和物理学关系的认识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地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节选自路遥《这束淡弱的折光》)(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干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的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C.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D.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感到很失望的,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2)“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作品,写出评论要点。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① ,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② 。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 。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27引用:2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报刊数字版在网络上新办了一个专栏“往鉴”(往事可资借鉴),先由报刊提供一个历史小故事,然后与网友互动,网友可在评论区进行简短评论,也可以向后台投稿,由编辑精选后刊出。专栏一经推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期提供的故事如下:
启功三进辅仁:(1934年9月,陈垣校长聘任启功为辅仁附中国语教师。一年后,张院长辞退了启功,认为启功中学都没有毕业,不能教中学,且与制度不合。后来,陈垣根据启功的特点和能力,安排他去大学的美术系任教。张院长以同样的理由辞退了启功。1938年,又因启功的才能,陈校长聘启功做辅仁大学大一国文教师。此后,启功就成了大学教师(北大副教授、北师大教授)、教育家、国学大师。
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向该报刊后台投稿,发表你对上述故事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3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