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9 7: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
    C.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D.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

    组卷:34引用:6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注释:【1】齐难(zhāi nà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适。【3】沮:恐吓。【4】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儒有之以货财 委:推托
    C.子贡以所 赍:携带
    D.穷改 节:操守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怀忠信待举 盛水浆
    B.自立有如此者 皆出于此乎
    C.子贡以饭告孔子 师之存也
    D.吾信回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夜强学以待问 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淹之以乐好 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岂或启佑我哉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4)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
    (5)阅读下列《论语》章句,结合至少两则章句谈谈仁者在治国理政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②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③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三月,陆游52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诗人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几乎出神入化。本诗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实为妙哉!②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③端溪石池:指端溪砚。④逆虏:指金侵略者。⑤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结尾两句勾画出夜袭敌营的场景,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跃然在目。
    C.第六句意在想象烛光照射天际,抒发诗人豪情壮飞意兴昂扬。
    D.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横扫强敌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
    (2)下列诗句与“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B.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杜甫《岁暮》)
    C.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D.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3)本诗和《书愤》一样在感情上丰富而复杂,请你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歌情感上的异同。

    组卷:14引用:1难度:0.4

四、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10分)

  • 4.诗文默写。
    (1)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抒发情感,李白《将进酒》中“
     
     
    ”用夸张极言人生短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用典故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秦风•无衣》用排比反复咏唱“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等句表达战士们慷慨激昂的豪情;苏轼《江城子》“
     
    ,尘满面,鬓如霜”虚实结合,表达夫妻生离死别的伤感。
    (2)某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该校训中“弘毅”出自《论语》中“
     
     
    ”;“致远“出自汉人所书《文子•上仁》中”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3)在《论语•学而》中,孔于阐述君子应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并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4)《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
     
     
    。”
    (5)《李凭箜篌引》中“
     
     
    ”描写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诗人想象出月宫神灵的痴迷的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6)陆游《书愤》中“
     
     
    ”两句,意象叠加,写早年快意征战的生活,勾勒出气壮山河的战争图景。
    (7)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爱国热情、暗讽南宋无为的两句是“
     
     
    ”。
    (8)老子思想呈现鲜明的思辨色彩。“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至今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组卷:14引用:1难度:0.9

八、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2分)

  • 13.下列对于小说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8
  • 14.下列句子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