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5:0:2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文艺作品产生之后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文艺评论可能出现在周景王元年,而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文艺评论著作,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后来涌出了大量文艺评论家及佳作。由此可见,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两者对繁荣文艺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把控和遴选上。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经得住大众的评判,经得住历史时间的洗礼,经得住时代变幻的考验。虽然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当下时代文化的产物,但文化艺术终归代表着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文艺评论工作可以把那些创作水准不高、艺术价值缺失的文艺作品筛选剔除,并达到提升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作用。其次,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更反映在对文艺作品创作的积极精神导向上。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好的文艺评论不仅会关乎文艺作品本身的创作技术问题,更会关乎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可以通过审美导向和价值导向,使文艺创作朝着更合乎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方向进行。
进入新时代以来,多样化媒介及市场经济环境催生了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审视当下文艺作品的创作动因,既有当代文艺创作者为表达自身文化艺术理念价值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迎合商业市场创作的功利性产品。在此种种动因背景下,一些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地陷入审美价值狭隘化、内容庸俗化、文化意识薄弱化的境地,其中一方面是客观的外界多维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与当代文艺评论的弱化甚至边缘化有很大关系。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艺领域树立当代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以繁荣文艺创作?首先应当聚焦于现实,实现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当今时代位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元话语体系并存。文艺评论允许不一样的声音,但那些偏离主流价值观、与时代精神明显相悖、不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显然不应有生存的余地。这就需要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现实的问题。文艺评论应扎根于本土的理论渊源,在批判和吸收中借鉴外来因素,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推动融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市场需求和文艺评论者的文化自省的辩证关系,并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传播体系。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效益是驱动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驱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因素和出发点。文艺评论者应有强烈的文化自省精神,这种自省精神包括强大的文化自信,独立的文化批判精神以及作为文艺作品批判者、改革者的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文化批评工作,建构出符合中国情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以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的健康风向,最终实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编自毛欣然《文艺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文艺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艺评论历史悠久,也出现了许多文艺评论家和优秀文艺评论作品,这对文艺创作起到了 推动作用。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文艺评论工作可将这些作品进行高下优劣的筛选,从而提升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
C.当下,审美价值狭隘、文化意识薄弱且内容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涌现,其根源在于文艺评论被弱化甚至边缘化。
D.对同一文艺作品,当然会有不同的评论声音,但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了文艺评论的性质及其历史,接着指明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对繁荣文艺事业的作用,为后面论证张本。
B.文章在论证文艺评论所起的积极作用时,主要从其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控和遴选以及对创作精神的导向等方面来分析。
C.文章并不否认市场效益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驱动作用,但也指出它不是主要因素和出发点,体现了论证的严谨性。
D.文章在论证新时代文艺评论时,先着重分析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热潮的危害,再阐述如何建构当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周景王元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文艺评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B.我们在进行文艺评论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创作技术,更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核,这是由文艺作品的灵魂的性质决定的。
C.新时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出现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是因为人们在当下所进行的文艺作品创作动因十分复杂。
D.当今是多元话语体系并存的时代,文艺评论当以外来因素为基础,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治疗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主要因为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C.“妙手回春,杏林春暖”体现了中医修心养性的观念与重视人的德行修养一脉相承。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仍有现实意义。
(2)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3)当下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下。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次日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①,你倒《妆疯》②了。”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与一个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又不解其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黛玉总不理他。宝玉闷闷的垂头自审。袭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只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玉反不好意思,不好再关,只得抽身上床躺着。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则一声。
【注】①《山门》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戏。②《妆疯》北曲折子戏,讲尉迟敬德挂帅出征而假装疯病。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不写贾母为最疼爱的黛玉作生辰,却特意写给宝钗作生辰。这是曹雪芹使用“不写而写”的创作方法,构思十分精巧。
B.宝钗虽是晚辈,却是当日寿星,所以贾母两次让宝钗先点戏。贾母这种做法符合礼仪。薛宝钗依顺贾母的喜好,可见其稳重大方,处事圆滑。
C.宝玉深知黛玉心思敏感,于是向湘云使眼色。没想到,原本想两处维护的好意,结果却是“落了两处的贬谤”,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
D.《红楼梦》善用伏笔照应之法,宝钗点的戏带出《寄生草》的赏鉴,为后文埋下伏笔。“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也暗示着宝玉最终的结局。
(2)《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特色,试对林黛玉的两句语言描写加以赏析。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一般指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稷下学宫祭酒。
B.“巡狩”既可以指狩猎,也可以指“巡守”,即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在本文中即是后者。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崩”指帝王之死。依据周礼,对不同等级的人死有不同的说法,“诸侯死曰薨,大 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寿诞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儿子一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儿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儿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请分别解释第二、三、五段李斯三次“叹息”的原因。组卷:1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6分)
-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读杜诗①
陆游
城南杜五②少不属,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③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④。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战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⑤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⑥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注释:①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②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③酣法:作风。④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⑤《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⑥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
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3)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从《望岳》《蜀相》中任选一首,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组卷:36引用:3难度:0.2
(二)课外语言运用(本题共2小题,13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相信很多人都试图培养良好的习惯改变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心潮澎湃立下誓言,终陷入无法坚持的懊悔中。因为两大阻力阻碍着习惯的养成,一是无法开始行动,缺乏勇气和动力;二是无法坚持下去,缺乏意志力。微习惯,可以帮助你。
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字,把每周看一本书缩减成每天看5页,把每天背100个单词缩减成每天背5个……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小到你不好意思不去完成。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相反,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一不留神的超额完成任务会让你获得满足和自信,增加坚持下去的惯性,提升习惯能力。微习惯它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在完成微目标后,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文,概括微习惯在习惯养成中的优势。组卷:13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近两月来,疫情在上海、吉林等多地散发,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谣言不断滋生和传播,在舆论场上各种“带节奏”,引发了“信息疫情”,严重妨碍防疫工作的有效推进。
材料二:小明喜欢玩游戏,有一天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复观看一个游戏大神的操作。一段时间后,平台推送的消息里,十条有八条是关于游戏操作技巧的。小明开始不停浏览游戏视频,并开始和主播互动,最终沉溺于花钱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
“Z世代”(在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青年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拥有更高的“媒商”?学校“馨思讲堂”邀请你做一次演讲,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