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新版必修3《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11/10 2:30:2
一、阅读理解(5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处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充分阐述了不能把汉学等同于国学的观点。
B.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了汉学的由来及其发挥的作用。
C.第四自然段指出了汉学的本质,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D.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章太炎的例子说明了遗失国学的危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抛弃了传统,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地复兴。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的价值。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我们要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思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的手段而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坏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观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道德底线的失守。因此,培育当政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良心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与民族要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健康文化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的辩证思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梳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再阐述态度,然后阐述原则,指出文化创新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分析了反思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重要的标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都要有开放性。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运用(20分)
-
6.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广佛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图:
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组卷:10引用:4难度:0.7
三、写作(5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落下帷幕。外卖小哥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问鼎总冠军;北大文学硕士、《诗刊》编辑彭敏获得亚军。
雷海为:钟爱诗词,喜欢音乐和琴棋书画,会武术,爱交友。夺冠后,他一如既往地淡定。他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获奖后的体会是“我就算赢,也是赢在了心态上”。
彭敏:做菜放进过柴油,走路掉进过粪坑。他是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的年度总冠军。他对“诗词的现实作用”的理解是世界上空虚寂寞的人那么多,诗词还是能拯救几个的。
网友:热爱和兴趣,能使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彭敏,输在了心急气躁上。
评委:诗词深入人心,深入民间。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给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针对确定的收信人,选择材料中两三个观点,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统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