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六盘水二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21: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似乎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读读主要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就会发现孔子并不呆板拘泥,相反他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很是权变灵活、机智辩证,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体现出鲜明的灵活与变通的特点。
推崇孝,却不提倡愚孝。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将孝视为为人之本,认为对父母孝的人也会忠君爱国,如果人人为孝,则天下大治。但是孔子并没有将孝绝对化、极端化,为人子女不见得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如果父母无理要求也可以不服从。《荀子•子道》记载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一连问了三次,孔子都不回答。因为他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后来跟子贡说,国家如果有敢于谏诤的臣子,那么就不会出现大问题;父亲有直言规过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礼制的事情。孔子认为,不能一味盲从父辈,置大是大非、大义大理于不顾,单纯为了成就孝名,有可能陷父于不仁不义之中。正确的做法是据理谏争,以合乎道义为准则。
重友情,却不主张过分亲密。孔子很重朋友与友情,《论语》开篇即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对朋友的要求首先是正直,其次则诚实,再次是见闻广博,交到这样的朋友就会得益。他还提到“乐多贤友,益矣”,以拥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事。还有,孔子认为朋友之间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不分你我,取消界限,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朋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说要尽心尽力为朋友提供必要的忠告,引导他向善,如果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讨没趣。朋友是五伦之一,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但如果朋友听不进忠告,也就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伤感情,甚至会自取其辱。
好勇却不主张无谓的莽勇。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十分有血性的人,他有许多令人激情澎湃的话语激励鼓舞了后世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无畏,奋斗牺牲。但孔子对勇的态度非常冷静理性,他时常提醒弟子们不要意气用事,而要仔细谨慎,做到有勇有谋。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他这番话是针对子路说的,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曾给予子路很高的评价,说他颇具治国之才,但子路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好勇逞强,伉直鲁莽。对此,孔子不以为然,经常批评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孔子不赞成莽夫之勇,凭一时头脑发热,不讲智慧不计后果,极有可能造成无谓的牺牲,这样的人与行为不可取。
不鄙视财富,也不刻意追求。孔子向来不重物质利益,名利心淡泊。他将对待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对感官享受看得很淡,认为作为一名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他绝不反对物质利益与财富,认为求富求贵、嫌贫恶贱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他特别注重获取富与贵的手段,一定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付出得来的,否则坚决不会去占有享受,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还义正词严地宣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总之,正如《论语》所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孔子不凭空臆测,不绝对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其实,灵活变通、不拘泥、不古板之特点体现在孔子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
(节选自《学习时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为人子女不应该无条件服从父母,一味盲从父辈,因为这样虽然能成就自己的孝名,却会陷父于不仁不义之中。臣子对君王也是如此。
B.孔子重视友情,把交朋友视为快乐的事。但他认为只有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才值得深交,交到这样的朋友才会让自己受益。
C.孔子反对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像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行为,孔子是不认同的。
D.孔子尊重人的独立思想意志,认为朋友之间也仅限于有劝善规过的责任,而没有勉强对方的权力,体现了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贯主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指出一种长期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成见,强调其似是而非,继而旗帜鲜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常中见新,给人启迪。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证明了孔子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权变灵活、机智辩证的特点。
C.文章讲述孔子和鲁哀公谈论忠孝的故事,直接有力地证明孔子主张儿子面对父亲、臣子面对君主时,要敢于劝谏,据理谏争。
D.文章明确反对认为孔子是一个循规蹈矩、严肃刻板的老学究的看法,并用孔子对孝、友、勇、财的态度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中的孔子,是一个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的人,他虽然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认为机械遵循“言必信,行必果”者不过是“小人哉”!
B.孔子推崇孝,认为对父母孝的人也会忠君爱国,如果人人为孝,则天下大治,这种思想影响了众多封建王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C.孔子认为子路有治国之才,却经常不满他冲动鲁莽的行为。孔子反对无谓的牺牲,这和鲁迅不赞成刘和珍们徒手请愿的观念是相近的。
D.孔子不鄙视物质利益与财富,但也不去刻意追求财富,而是视其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它可能有个平台期,即达到峰值不再上升,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下降。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人类的生产生会大量排出二氧化碳,但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比如森林,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碳有吸收作用,这叫碳汇;目前人类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超过了陆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的吸收能力,这叫不中和或者不平衡。碳中和的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段范围之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到和二氧化碳的陆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
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最核心的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采取共同行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摘编自贺克斌《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二:
(摘编自“央视新闻”) 材料三: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提出,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七地将组织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涉及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六大重点行业。2021年12月底前,试点地区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
七个试点地区侧重行业略有差别。其中,河北省试点行业为钢铁,广东省试点行业是石化,陕西省的试点行业是煤化工,吉林省试点电力、化工两个行业,山东省试点钢铁、化工两个行业,浙江省和重庆市则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全部6个行业都进行试点。
(摘编自王璐、向家莹《央地全面发力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 材料四:
碳资产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高等院校要深入贯彻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积极探索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
在加强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一是加强碳资产管理领域的智库建设,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二是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提供一整套碳资产管理培训服务,将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服务从学校延伸至政府管理一线、企业生产一线和金融服务一线。三是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外包服务。四是开展碳资产管理认证工作,为广大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碳资产管理认证服务。
(摘编自刘华军《加快碳资产管理应用人才培养》)(1)下列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与碳中和就是要求人类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自然界能完全吸收的程度。
B.就当前而言,碳达峰与碳中和前后相继,只有先实现碳达峰,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
C.要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社会大众应该齐心协力,各尽所能。
D.“十四五”期间,光伏、风电等行业,制煤新工艺、转碳新技术将会更加受到国家重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既全面覆盖涉碳重点行业,又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对各省有所侧重,便于开展工作。
B.七个试点省市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河北、广东、陕西压力较小,浙江、重庆压力最大。
C.高校只要培养出一批碳资产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能够提供专业人才支撑,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D.为目标对象提供咨询服务、承接碳资产管理外包服务,是碳资产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路径。
(3)要配合国家实现“3060”碳目标,高中教育可从哪些方面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地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地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地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2)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3)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组卷:2引用:4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
9.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例如: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回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隰朋找水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过程。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组卷:1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按要求作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请以“说同行(xíng)”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组卷:27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