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1)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2)“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3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①,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②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③,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注释]①孚:信任。 ②刺:名片。③褊衷:狭窄的心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公倦,谢客矣 谢:谢绝
B.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 再:两次
C.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 顾:回头看
D.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见: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
以吾一日长乎尔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作者对长者“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称赞深表感谢,同时,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B.“相公(权者)”气焰赫赫,贪污纳贿却又骄横虚伪,他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作者着重刻画他的傲相、伪态。
C.“守门人(门者)”狐假虎威,敲诈勒索,是一个贯会仗势诈钱的狗腿。对求进者是千方的刁难,神气得不得了。但是一得到银子盛怒全消。
D.本文的形象性和讽刺性很突出。画出了官场现形记的漫画,展示出一个上骄下谀的群丑图。“干谒求进”的典型化情节,突出了官场的实质,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祭十二郎文(节选)
韩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
B.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去:离开
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等到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将成家而致汝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C.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
B.文章第二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
C.作者抒发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话语好像从肺腑中沛然流出,几个语气词的使用使悲伤的情感达到高潮。
D.作者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侄儿的死因、死期,也无法确定他们两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痛。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②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③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组卷:3引用:1难度:0.4
八、根据名著《子夜》回答问题.(任选一题作答,100字左右,5分)
-
10.根据名著《子夜》回答问题。
《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情?组卷:1引用:2难度:0.6
九、作文(7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根据上述文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字迹端正清晰。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