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地州部分学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0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近代到当代,随着数轮科技革命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革命的迅速推进,科技力量辐射的领域越发广阔,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发深刻,科技实力越发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并成为各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因此,当代中国应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建立在科技强国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的基础上。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基础研究,重视成果转化。我们尤其要运用新科技成果主动抢占、积极布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探索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双轮驱动”。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双循环”发展战略。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自立自强绝不能拒斥开放合作,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世界各国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重要道路。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也绝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扩大开放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经济发展“双循环”的同时,科技创新也要进行“双循环”。一方面,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打通我国科技发展的内循环之路,才能找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力量,找回科技自信的深厚底气,找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底色,建立文化自信的牢固基底,从而更好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另一方面,只有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及时将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又能继续提升我们有效运用全球创新资源发展科技、增强国力的能力。在如此内外循环的双向互动中,中国的科技实力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才能得到实质上的增强和提升。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将文化自信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去考察,将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视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基础。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并不是将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增强纯粹寄托在科技的发展进步及其带来的科技自信上。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认为纯粹的科技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带来文化的自信,也不能单纯地认为剥离了文化自信的纯粹的科技自信能够真正建立。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奋力推动实现科技、文化、社会的协同发展和全面进步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还应警惕滑入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的两极。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既吃过文化自负的亏,也曾遭受文化自卑的羁绊。文化自负导致近代中国一度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家和人民曾遭受无尽的屈辱。文化自卑致使屈辱中的中国人民一度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摸索前行。曾经,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叠加的两股阻力拖慢了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步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以史为镜”,摆正文化自信的天平,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而是“自知”“自觉”地自信。
当今时代,强大的科技实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要将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科技自信作为实现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胡小玉《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文化自信与科技自信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了。
B.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信的根本保证。
C.只有构建科技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D.我们应“以史为镜”,要实现科技自信,就既不能文化自负,也不能文化自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了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技强国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的基础上的观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论述了如何去实现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
C.文章在我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提出了构建科技“双循环”的想法。
D.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为增强文化自信开拓了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强化基础研究,重视成果转化是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一步。
B.只有以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支撑起来的文化自信才能够经久不衰。
C.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程度越高,那么国家的文化自信水平越高。
D.文化自负是阻碍我国当前实现科技自信的主要障碍,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8月12日上午,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辞海》(第七版)于“2020上海书展”首日隆重亮相。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发建设的《辞海》网络版同步上线试运行2015年4月启动的《辞海》(第七版)编纂修订工作,经过一千余位编纂出版人员五年多来的不懈努力,于2020年8月正式出版面世。新版《辞海》总字数约2350万字,总条目近13万条,图片18000余幅,增加2000余幅:新增条目(含义项)11000余条,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辞海》(第七版)首次以工具书词条形式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条目,全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发展战略。《辞海》是我国唯一的一部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主要功能于一体,而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
(摘编自澎湃新闻)材料二:
新版《辞海》通过对条目的增删及释义的修订,充分反映了近十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实践,表达中国话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比如,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都有大量新增条目,如“5G”“自媒体”等。此外,中国地理学科新增“雄安新区”“永暑礁”等;天文学科增收了中国2016年落成启用的目前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补充了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人类登陆月球背面的内容;建筑学科增收了2017年开通的“港珠澳大桥”等。
在人文学科的架构和内容完善方面,此次修订也有新进展。比如,外国文学的东欧文学部分条目增加幅度约40%。系统增加“海外中国学家”条目,其中,中国古代史学科新列一小类“海外中国学家(史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吸收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增加了“洞庭”“即墨”“河外”等秦郡的条目。
《辞海》(第七版)首次设立交通运输分科,新增独立的能源学科,内容涵盖能源生产方式、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源管理和政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节能产品等。新增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及时反映各方面的新事物、新发展、新趋势。
通过梳理、调整条目系统和新增学科,新版《辞海》完善了学科体系和内部架构。比如经济学方面,增加“区域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分科,强化了金融学、财税、统计等分科的内容,新增“第三方支付”“众筹”“比特币”等条目。
此次新版《辞海》修订也删除了部分过专过细、见词明义、重复陈旧或查检率较低的条目。如“砷化练集成电路”“拖拉机队”“高中证书会考”等。
据透露,每一个词条从收词阶段起就进入严密程序中,包括收词讨论、试写样条等几十道工序。正是一代又一代“辞海人”潜心磨砺、字斟句酌,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千锤百炼,才有了这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摘编自诗歌中国)材料三:
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辞海》最早的策划、启动始于1915年。时中华书局主持人陆费伯鸿先生决心编纂集中国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其宏博气势,令人钦敬,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1928年起专聘舒新城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终于在1936年正式出版了《辞海》两巨册,声动全国,名重一时,成为中国出版史上永久载入的一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7年9月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辞海》,《辞海》从此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从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到1963年4月《辞海》(未定稿)在内部发行,几番风雨,几度春秋,《辞海》在时代嬗变之间进入了全新时期。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正式出版,五千多名专家用二十余年完成了夙愿,向国庆三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以增新、补缺、改错为总方针,出版1989年版《辞海》,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作了大量增补修订的《辞海》1999版问世,并新增彩图本作为主体版本。
《辞海》编排方式是部首顺序,索引包括: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四角号码索引,词目外文索引,检索方法主要有笔画查字法(笔画加起笔)、拼音查字法、四角号码口诀查字法。
(摘编自图书馆网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订《辞海》(第七版)工作量巨大,新增条目(含义项)一万多条,图片增加两千多幅,当然也有删除的内容,如“拖拉机队”。
B.新版《辞海》不仅有条目的增删和释义的修订,更是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全国各行各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C.《辞海》含有“海纳百川”之意,首版从开始策划、启动到两巨册正式出版,耗时二十余年,一出版就轰动全国。
D.新中国成立后对老《辞海》的修订是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决定的,次年编辑所成立,几番风雨,几度春秋,1963年才正式出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海》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作为一些问题的评判标准,起到了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应有的作用。
B.《辞海》(第七版)的修订、编纂出版人员众多,超过了一千人;程序复杂,每一个词条从收词阶段起会经过几十道工序。
C.《辞海》无论是初版还是以后的历次修订,都经过长时间的大量工作,修订中投入人力最多、耗时最长的是首版的修订
D.《辞海》编排方式是部首顺序,检索方法主要有笔画、拼音、四角号码口诀查字法,使用方便,是一款适合国民的辞书。
(3)新版《辞海》(七版)新在何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0引用:1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闹鱼节
陈毓 一个地方名字的由来,若你琢磨,还真有意思。比如土地平阔处,名多屯、庄、里,居于山中,叫沟、峪、坪,原上,就叫砼、叫哽,在沙漠荒原,有海子、淖儿。我们村,叫鱼洞,多山,多水,多鱼。
鱼洞村有山,叫黑山,有河,叫白水江,有鱼洞两个,大鱼洞和小鱼洞。大鱼洞无论出水、出鱼都比小鱼洞多。
出鱼?没写错,是出鱼。鱼从洞里涌出,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奇不奇?怪不怪?但一件事情如果成常规就变成平常了。据村里最老的清法老人说,自打他记事起就是这样,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大小鱼洞都要涌出来鱼,鱼来,呼啦一声就来了,鱼去,像是鱼儿统一摆一下鱼尾,呼啦,又去了。谁也说不清,谁也没法问鱼,你们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要再见鱼,得等一年,第二年,三月三,之后九月九,鱼群再次从洞里涌出来,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我们这地方,成鱼洞村。
那些涌出来的鱼,仿佛还是去年的鱼,和去年的鱼大小一般,色泽仿佛,仿佛它们是在一个魔法中,或者,和些个鱼洞村的村民,都是在一个魔法中,人和鱼,在和一个不知身份以及居所的更为神奇的魔法师,共同来玩儿一个魔法,一个特别有趣的游戏。所以你看,来年总会到来,新的一个三月三、九月九,都会如期而至,当然,那些鱼,也回来。
鱼洞村的人吃鱼吗?
吃鱼。
他们嘻嘻哈哈,提着用葛藤或龙须草,用竹蔑或者稻绳编织的背篓、竹筐逮鱼,没人贪巨恋多,没人对鱼贪婪到恨不能赶尽杀绝,恨不能把河流和鱼拦截回家,据为己有。年纪最大的清法老人曾经回忆,很久以前,是有过一个外来人教当地的一个人那么做过,结果,那个人自然获得很多鱼,但是,那些多得的鱼都是苦的,无论用什么方法烹饪,味道都是苦不堪言,这样算下来,那一年从河里获得的鱼最少的,竟然是那个贪婪的人,因为他事实上连一条鱼都没有得到,那些苦如黄连的鱼全部倒掉,连最爱吃鱼的猫都不愿意闻一下,倒掉的鱼后来臭了很大一块地,那个人因此名声也臭了,后来人们再喊他,就给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臭字。
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很多年以来,鱼洞村的鱼都是这样,莫名来,莫名去。鱼来,人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鱼去,人目送鱼,也是一副欢乐的样子。
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
现在,我们爱童话和美好的心思一点没减少,反而变得从未有过的贪恋和如饥似渴。
比如,我们听见哪里有好风景,我们是要去看好风景的,不管路途有多遥远,行走有多不方便,贵在险远么,我们会说。我们听说哪里有好吃的,我们是一定要跑去满足自己的肠胃之欲的,不管吃到那些东西要费多少周折,有意思不就在这些周折和不容易里吗?天上地下,林中水里,难度越大,才越不凡呀。
没人阻挡,甚至人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是,鱼洞村里的事情,现在再也不是鱼和鱼洞村人的事情了,那是地球这个村里的村民人人只要愿意知道、愿意参与就能知道、能参与的事情。
开发。于是路穿山而来,高可连天的桥也修通了。鱼洞村的山、水、树木、石头,甚至五谷庄稼,药材草蒿子,一时都成了珍稀,据说因为鱼洞的环境好,据他们说,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都是和金子宝石一般贵重的东西,虽然要是给他们手上塞金子宝石,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即用那些东西占满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再惦记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其实说到底,他们下大力气做这些,最终目的就是金子宝石,因为金子和宝石是鱼洞村埋藏已久的出产,比那个鱼丰饶多了,鱼到来总有日子,而金子和宝石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人任何时候向它们伸手,它们都无力躲闪一下。
人们私底下为了金子和宝石,但面子上却是为了鱼,人们为此开发了一个节日,闹鱼节,在一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在仲春和晚秋各举办一次,闹鱼节,就是以鱼的名义,以鱼的名字举办的一个节日,远方的人借由这个节日来,坐着火车、汽车来了。
这一年,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这真是不讲理的事情,叫人吃惊的事情,也是特别无奈的事情。
这一天,失落的远不止外面来的人,连鱼洞村的人都很失落,鱼洞村人的失落里还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和不祥,因为清法老人都想不通,一个他自打记事起就存在的事情竟然叫他看到另一种结局。清法老人最后叹息,他活得太长了,人活得太久就会被羞辱。这是一句悲哀的话,人们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大人都觉得沉重,只有孩子们,因为这一天吃了一肚子外来商贩贩卖的和母亲的手艺不一样的食物而觉得新异。
总说自己能活到100岁的清法老人在闹鱼节后无疾而终。
那些赶来参加闹鱼节的外地人都离开了,村子里安静了一小会儿就又响起巨大的机器轰鸣。那是开矿挖山制造的声响。声音大过鱼洞村人听过的所有雷声的总和,严严地盖住了给清法老人送葬的哭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洞村因村里有大鱼洞和小鱼洞两个鱼洞而得名,这两个鱼洞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会有鱼群从洞里涌出来。
B.鱼洞村的人捕鱼是每次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而外来人对鱼洞村的鱼非常贪婪,捕了很多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一句既意蕴丰富,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小说用这一描述来提醒人们,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2)小说中清法老人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说明。组卷:9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漫画《吸引》的第一帧画,请为第二帧画的构思写一则文稿。要求句子生动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培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