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一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7/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组卷:366引用:17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第一位师父①
鲁迅 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这和给孩子取名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稀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使领到长庆帝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我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还有一件百家衣,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唯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糊的东西的。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
我又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②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地躲进一家人家里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③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性”,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像并没有“权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我国内忧外患,反动政府压榨劳苦大众,广大国土正一片片地沦为侵略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②陈源,因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与鲁迅结怨,陈源与鲁迅针锋相对,相互笔战。1922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拥蒋反共。③铢堂,为侵略者和反动政府鼓吹,出卖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帮闲文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父给我的两件法宝早已失去了,为了辟邪,我去年在上海的银楼买了两件和那两件几乎一样的法宝。
B.师父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也不念经,我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的俗人。
C.“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去她家时她有时会拿水果和点心来给我吃。
D.文章引用《诗经》里的“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这句话,点出了“相好”一词的起源是比较早的。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避鬼的方法,没有写到我的师父,但引出了第二种避鬼的方法--拜和尚为师,为后文写我的师父做了铺垫。
B.鲁迅善用反语,文中“高洁的陈源教授”,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一样,都是反语。
C.有一天,乡下做社戏,我的师父和戏子相识,跑上戏台帮着敲锣,受到乡下人的围攻,反映了这些人的思想很顽固。
D.文章用抒情的笔调,通过师父的外貌、语言、性情以及同师母的浪漫史等来叙述我师父的故事,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3)文章中的“龙师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与“我的师父”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组卷:7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密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菱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B.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C.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D.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服终,即服丧期满,我国古代服的丧规格和时间是按照与去世的人亲疏远近制定的。
C.世子,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无子时也可选宗子。
D.左迁,汉代贵右贱左,将贬官称为“左迁”。“累迁”指多次升迁,“超迁”指越级提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李密少遭磨难,聪明好学。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通览五经,广泛涉猎,机警敏捷善论辩,以文学见长。
B.李密孝养祖母,感动武帝。他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饭菜汤药尝过后再让祖母用;朝廷征召,他上疏陈情,受到武帝赞扬。
C.李密出使受赞,为人正直。他出使吴国,对答得体,受到吴人称赞;他不曲意奉迎权贵,后任汉中太守,诸王多认为他很冤屈。
D.李密推行教化,不惧权贵。他担任温县令,以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他用汉高祖的事,既告诫中山诸王,也震慑了各地盗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
②陇西王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组卷:3引用:5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
8.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新华字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新华字典》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堪称小型汉语辞书的典范。
在我国,《新华字典》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拥有十分庞大的读者群,它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因而,《新华字典》也被国人亲切地称为“国民工具书”。67年时间,《新华字典》已经发行了12版,一版又一版的《新华字典》,勾勒出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缩影。组卷:4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东园隆重开幕。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回望百年,青春向党。忆往昔,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一批批先进青年栉风沐雨,负重奋进,用青春热血开创青年团新阵地;看今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边防英雄陈祥榕、“北京明白“的航天人高健、“我的眼睛就是尺“的运动员王濛、“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的援鄂护士刘家怡……一批批当代青年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坚实步伐追逐新时代中国梦。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当代青年与时代发展论坛”即将举行,你受邀作为全市学生团员代表参会,发表以“负重前行”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