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4课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2022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过关练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①_____。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②_____。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3引用:6难度:0.7 -
2.压缩下面的语段,不超过50个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有的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的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与隋末唐军裴寂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成功发明了月饼有关。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在古代宫廷文人中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在历史沿革中,出现了“烧斗香”“走月亮”“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组卷:7引用:3难度:0.7
三、微写作。
-
7.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与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组卷:3引用:3难度:0.7
三、三年模拟练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
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
D.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B.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
C.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D.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组卷:27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