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愚公移山》2023年同步练习卷(10)
发布:2024/9/8 13:0:8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组卷:1261引用:5难度:0.9 -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524引用:4难度:0.7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01引用:2难度:0.8
四、文言文阅读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将近)
B.且焉置土石(放置、安放)
C.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D.虽我之死(虽然)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4)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5)用“/”给《愚公移山赋》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世 人 始 知 愚 公 之 远 大 未 可 测 矣 夸 娥 之 神 力 何 其 壮 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组卷:33引用:3难度:0.7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明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
②既还家数日
③声切切不已
④二三子不得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之语,愕而顾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4)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组卷:14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