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知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儒家人格,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导。”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于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到。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______,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2)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那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组卷:29引用:2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春秋战国先哲的出现,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文明的发轫,而是我们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处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乙】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孔子非常重要。
    【丙】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这就是说孔子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他们都不期而遇地说到,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过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孔子,才成就了儒学的全体大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
    B.发轫
    C.承上启下
    D.不期而遇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组卷:2引用:7难度:0.6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道德经》中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地去获取功德,①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只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②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③
     

    组卷:8引用:7难度:0.7

二、文言文阅读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其无用而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 掊:陪护
    C.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盛水浆 剖之为瓢
    B.吴王使 则所用异也
    C.吾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
    D.则瓠落无 用之异也
    (3)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4)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得之,以说吴王。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组卷:30引用:5难度:0.5

三、链接高考

  • 9.(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积微,月不胜【1】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 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此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察秋毫 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组卷:336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