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10 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不仅使我对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使我对医学的社会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基础医学虽然不像临床工作那样面对活生生的人,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样是有温度的。所以,我认为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插上了翅膀,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医学的重点放在救治生命最后阶段病人的上面,而不是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被赋予了过度的使命,并常常把危险因素当作疾病治疗。人们过度相信技术,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怀的期盼。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但人们对慢性病的根本性质和成因缺乏正确的认识。人类的进化是以数十万年计的,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脊柱仍然没有完全适应直立行走;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mL,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而到今天,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花了6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只用了几百年。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远远跟不上,慢性病由此而生。对此,人类除了坦然接受之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把所有责任加诸医药。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东方)和希波克拉底(西方)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在为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摘编自韩启德《医学的温度》代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工作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是有温度的,基础医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也是有温度的。
B.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传染病和严重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
C.慢性病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速度太快,而人类生活方式短期内发生变化的速度太慢。
D.医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出现是为了努力地回应他人的痛苦,因此,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作者基于在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中,对医学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观点。
B.作者用“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来类比论证“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的见解。
C.为了论证观点,文章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相信、慢性病产生原因的揭示、医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大量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医学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医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方面。
B.虽然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
C.尽管技术能解决一定的健康问题,但并不能代替医者去履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职责。
D.医者只要有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就是一个合格成熟的医者。组卷:21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2022年也恰逢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他回答了记者针对湿地保护的相关问题。
记者:我国有哪些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湿地保护模式呢?
雷光春:首先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它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湿地得到修复,城市环境和功能得到改善,当地百姓的收入和幸福感也得到明显提升。杭州西溪湿地模式对推动整个《湿地公约》工作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建立湿地保护网络。目前我国基于流域形成了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这些保护网络相当于中国的“三区四带”,它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当中,这在全球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另外是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开创了世界遗产公约申报的先河,即以保护候鸟迁飞区的完整性作为一个世界遗产的保护目标。在江苏盐城第一期申报成功之后,第二期的申报材料已经完备,准备迎接现场评估。申遗成功后,将大大促进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
记者:我国在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雷光春:候鸟每年要经过的路径的集合被称为“迁飞区”。全世界共有九大迁飞区,有四个经过我国。中国在迁飞区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像雁鸭类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鸻鹬类在南半球越冬,但要在中国停歇。还有一部分鸟类是在中国的北方繁殖,少部分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繁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决定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保护的成败,也决定了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保护的成败。
第一点,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迁徙水鸟栖息地的保护高度重视。无论是中国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还是国务院发布的湿地保护相关的一些重要文件,都为迁徙候鸟栖息地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我国现有600多个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湿地公园,包括近1000个国家湿地公园和600多个地方湿地公园。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可能还要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第三点,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我们广泛吸纳全球智慧用于中国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同时我们也积极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培训,积极参与湿地公约的发展。
记者:中国科学家在促进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雷光春:随着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国家对发展湿地科学研究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相关科研队伍迅速发展,如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二,接近美国的90%,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内容涵盖新理论、新观点,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一些基础数据。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果?
雷光春: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我以《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参加瑞士方面的会议。在武汉会场,与会各方联合发布了“武汉宣言”,这是一个政治性钢领文件,对推动《湿地公约》发展和全球湿地保护工作的进步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红树林是全球濒危湿地生态系统,是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一条生命线,关乎国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鸟类鱼类等生物都依赖红树林生存。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雷光春:湿地保护的中国成就》)(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湿地保护案例。
B.基于我国流域形成的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是中国的“三区四带”,在全球有示范意义。
C.保护中国候鸟栖息地是为了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以及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
D.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还将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湿地保护模式只表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这三个方面。
B.中国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因此,全世界九大迁飞区有四个迁飞区经过中国。
C.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论文涵盖的新理论、新观点等来看,我国科学家为促成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D.中国在深圳建立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作为访谈类文章,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7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小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脱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脸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了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纷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道:“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道。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通过“失掉了屋顶的走廊”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奠定了小说压抑阴沉的感情基调。
B.作者对少年工人的塑造,既有连串的动作描写,也有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还有叙述人称从“我”到“乘客”的转换。
C.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描写的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
D.作者没有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把情感寓于冷静的描写之中,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展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2)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与少年工人的状况有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作家第二稿是“白色的月亮低垂着,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定稿则改为“灰色的月亮朦胧地……废墟”。有人说,从“白色的月亮”到“灰色的月亮”的转换,正体现了作者精细的考量和高超的写作功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屏风,中国传统家具陈设之一,① :一,古建筑物较为松散,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起到屏障的作用;二,② 因此古代又叫做扆。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家具发生了变革,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审美意义成了其首要特征。进入明清后,屏风制作技巧更为精湛,这时的屏风几乎只剩下一个功能:装饰功能。
早在商周时期,天子专用的屏风,屏面以帛制成,上面绘有斧纹,只有黑白两色,象征天子身份。两汉魏晋的屏风多绘制经史古诗,也有奇珍异兽,但题材还是较少。唐宋期间,③ ,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作品多元化,屏风绘画样式仍极具魅力。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
B.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
C.《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
D.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组卷:13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对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的最后一场球进行解说时,央视解说员贺炜引用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名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来送给失利的法国队,希望法国队重拾勇气,重振辉煌。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以上材料中蕴含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