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让我们来看一看科学范式变化的一个特别著名的例子,这就是哥白尼天文学体系的突现。作为哥白尼天文学体系的先驱,托勒密体系在预言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变化方面是极为成功的。没有其他古代体系能做得像托勒密体系那样好;对于恒星,托勒密天文学预言的近似值今日仍然在广泛地发挥作用;对于行星,托勒密的预言与哥白尼的预言一样好。但对一个科学理论来说,极为成功绝不是完全的成功。在有关行星位置和岁差两方面,托勒密体系所作的预言与当时的最佳观测值之间从未获得完全的一致。进一步缩小这些细小的不一致,就成为许多托勒密的后继者从事常规天文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恰如使天体观测与牛顿理论结合起来的类似努力成为18世纪的牛顿后继者的常规研究问题一样。有段时期,天文学家们有一切理由假定,这些努力是成功的。已知一个特定的观测值与理论预测值不一致,天文学家肯定能够通过对托勒密的复合圆体系做些特殊的调整而消除这种不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位注意着这种天文学常规研究最后结果的人都会看到,天文学的复杂性极其快速地增加,远远超过其准确性的增加,而且这种不一致在一处纠正了,很可能又会在另一处出现。
ㅤㅤ因为天文学传统一再受外在条件影响而中断,又因为没有印刷条件,所以,天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对托勒密体系的缺陷的认识很缓慢,但最后终于有人察觉到了。16世纪,哥白尼的合作者诺瓦拉坚持,任何像托勒密体系那么笨拙和不准确的体系,都不能真实地揭示自然界。而哥白尼本人在《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他所继承的天文学传统最后只创造了一个怪物。到16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欧洲优秀的天文学家认识到,旧有的天文学范式在应用于它自己的传统问题时失败了。这种认识是哥白尼摒弃托勒密范式、寻找新范式的先决条件。
ㅤㅤ当然,用常规技术研究的方式解决科学谜题的活动的失效,并不是哥白尼所面临的天文学产生危机的惟一因素。如果详细讨论这件事,还应涉及到历法改革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使得解决岁差之谜尤为紧迫。另外,还需考虑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以及其他重要的历史因素。但是常规技术解谜活动的失效依然是危机的核心。在天文学这样的成熟科学中,像上面所列举的外在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ㅤㅤ其实,对哥白尼天文学的预见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常规技术解谜活动奏效的时候,预见常常是被忽略的。最著名的预见,那就是公元前3世纪阿利斯塔克对哥白尼日心说的预见。人们常常说,如果希腊科学不那么重演绎,也不那么受教条所束缚的话,那么,日心说天文学的开始发展就可能会比它实际的要提早18个世纪。但这种说法忽视了历史条件。当阿利斯塔克提出他的学说时,地心说体系极为合理,并不需要日心说体系,即使日心说体系更能满足需要。托勒密天文学的整个发展,包括它的胜利和它的崩溃,都发生在阿利斯塔克的建议提出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此外,也没有明显的理由表明应认真对待阿利斯塔克的建议。有效的观察检验没有提供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在这些情况下,导致天文学家接受哥白尼体系的因素之一就是存在公认的危机,正是这种危机首先要求创新。托勒密天文学已经不能解决它的问题了,时间为新的范式创造者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勒密体系在预言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变化方面是极为成功的,这个体系比其他的古代体系都做得好。
B.有段时间,一个特定的观测值与理论预测值不一致,天文学家能通过调整托勒密的复合圆体系来消除。
C.天文学传统一再受外在条件影响而中断,加上欠缺印刷条件,使得天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
D.当时的天文学范式在应用于它自己的传统问题时失败了,这直接导致哥白尼摒弃托勒密范式、寻找新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哥白尼天文学对托勒密体系的突破为例,阐述了科学范式变化的一般过程。
B.在阐述哥白尼天文学为什么会取代托勒密体系时,作者考虑了多种因素和先决条件。
C.文章末段引述了阿利斯塔克对哥白尼日心说的预见,论证迷信哥白尼的理论不可取。
D.文章客观地指出托勒密体系的优点和缺点,作为科学性质的文章,这种态度很可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托勒密的后继者能够解决托勒密体系的漏洞和缺陷,托勒密的理论有可能还有生命力。
B.哥白尼所面临的天文学产生危机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常规技术解谜活动的失效。
C.虽然措辞不同,但可以看出诺瓦拉和哥白尼对以托勒密体系为代表的旧有天文学传统评价不高。
D.如果希腊科学不那么重演绎、不那么受教条所束缚,日心说天文学的开始发展可能会提早18个世纪。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一切狼、狐、胡狼以及猫属的物种纵使在驯养后,也极其锐意地去攻击鸡、绵羊和猪;另一方面,我们的已经文明化了的狗,甚至在十分幼小的时候,也很少必要去教它们不要攻击鸡、绵羊和猪的!无疑它们会偶尔攻击一下的,于是就要遭到一顿打;如果还不能得到矫正,它们就会被弄死;这样,遗传、长期家养状况下的教导和某种程度的选择,大概协同地使我们的狗文明化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在某些情形下,只是强制的习性一项,已足以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强制的习性就不能发生作用,一切都是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习性和选择大概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本能》)材料二: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后代。印记是幼小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学习能力,亦即对周围环境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对其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将红腹灰雀雏鸟放在养父母金丝雀巢中,在其抚育下长大,其叫声与金丝雀完全一样,而对红腹灰雀的叫声既不会,也不予理会。印记之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便是模仿。野生动物在觅食、迁徙、求偶等行为中都会遵循上一代固定不变的场所与路线,代代相传。在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对猕猴的研究表明,有些族群经常侵犯稻田,有些则秋毫无犯,不食稻谷。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一些聪明的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一个由海绵制成的“口罩”,“口罩”中央被弄成一个洞,把尖尖的嘴部伸出去。这样,海豚在海底觅食时就不致被石头、鱼等撞破敏感的口鼻处的皮肤。据研究,这种技能是通过模仿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显然,这类行为是后天传授的,非遗传所致。
(摘编自陈心启、虞泓《本能与思维:动物行为背后》)材料三: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三大奠基石。文化传承是指动物通过复制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学到某些东西,所以也可称为社会学习。通过文化传承可以使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来,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问得到快速传递。它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
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例如子代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或父母主动将某一行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等。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成年海豚觅食时,先从海底拾取一块海绵(多孔动物门),然后将其放置在口上并利用这一工具探寻鱼获物。这种行为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靠纵向文化传承获得的。
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中,年幼动物从成年动物那里获得信息,但这些成年动物不是它们的双亲。斜向的文化传承在有些动物中特别常见,这些动物没有亲代抚育行为,因此年轻个体和成年个体之间往往是非亲非故的关系。
(摘编自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动物的文化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狐及猫属物种驯养后也有攻击性狗甚至在十分幼小时也很少有攻击性对比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推断
B.强制的习性、自我选择使家养动物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的作用具有家养动物获得新本能促进
C.一些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口罩”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对比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证实
D.年幼动物从非双亲的成年动物处获得信息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间传递促使亲代和子代的局限突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人类在连续世代中对动物选择的和累积的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以及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足以造成动物的本能的改变。
B.“有些鸣禽中,雌鸟对潜在配偶叫声的偏爱也主要是受父亲叫声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印记”会对成年个体的生活产生作用。
C.材料三将文化传承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三种,其区分依据为传承现象是出现在种群内部还是种群之间,是出现在同一世代还是不同世代。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技能的掌握、文化的传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个体动物身上实现,而动物本能的改变则需要连续世代的较长时期。
(3)在作用、方式、对象等方面,动物的“学习”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组卷:5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鸟[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年轻女仆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在母亲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一脸茫然、心神不宁,并用警告的手势打断,说明他对母亲并不关注。
B.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亲手营造了一个鸟类王国,这种行为是对生活失去方向和逃避现实的体现。
C.女仆阿德拉干预父亲养鸟,甚至摧毁了父亲的鸟类王国,这一形象带有几分神秘性,象征着冷酷强悍的现实世界。
D.“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写出了父亲的绝望痛苦,也暗示他无法逃离的悲剧命运。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标题“鸟”的含义。
(3)小说不仅描述父亲自身的荒诞,还描写了父亲与外在世界关系的荒诞,请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蜜蜂一生短暂,①_____,生命与劳作具有同一含义。放蜂人告诉我,在花丛流蜜季节,忘我的采集,常使蜜蜂三个月的寿命降至一个月左右。它们每次出场,要采成百上千朵花的蜜,才能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若是归途迷路,②_____,它们自己也不取用。它们是我们可钦可敬的邻居,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体现的勤劳和忘我,是支撑我们的世界幸福与和睦的骨骼。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
放蜂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每天与造物中最可爱的生灵在一起,一生居住在花丛附近;③_____,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冒号相同的一项是
A.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C.很幸运地,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建筑。
D.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组卷:6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过7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富裕强大。2021年,我国GDP再次突破100万亿大关,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彻底与贫困告别,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了第12位,高速铁路、5G网络领先世界,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当然,我们在人民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还有一些差距,在很多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高端技术“卡脖子”问题。要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要靠中国人民的继续奋斗来实现。
知不足而奋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复兴强盛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青年的发展进步又何尝不是呢?请以“跟跑•并跑•领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