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联盟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围棋是竞技,是游戏,是艺术,是形而下之器,又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中国文化传统中,一切知识都要在“道”的面前检验其存在的合法性,以此证明自我价值。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当然,这“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围棋成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本、一种象征。
ㅤㅤ儒家对围棋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贬抑围棋,认为围棋“不仁”“失礼迷风”,是玩物丧志;另一方面,又肯定“游心”之戏是人的精神需要。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围棋与圣贤之道,与人的“成德”“成仁”联系在一起,使下棋这一“游戏”之事具有不同凡俗的意义。班固在《弈旨》中论棋:“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班固将围棋与天文、阴阳、王政、仁德联系在一起,开启了“立象比德”的论棋传统,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棋论话语。形而下之“技”通于形而上之“道”,为围棋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ㅤㅤ如果说儒家为围棋提供了一套价值评判的尺度,道家则更多地与棋人的生命追求、棋艺境界相通,棋成了人精神存在的一种形式。施定庵在《弈理指归•序》中曾谈到自己“棋悟”的一段经历。一次,施定庵与梁魏今同游岘山,梁指着山下蜿蜒曲折的泉水,对施说:“子之弈工矣,盍会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仍未脱一先耳。”定庵由此得悟,棋艺大进,终成一代国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弈棋应如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平淡自然,这是天地之境,也是审美之境。所谓技进乎道,即当棋技到了一定的境界,便与艺术境界、道的境界相通了。
ㅤㅤ围棋是竞技,同时又被称作“手谈”。竞技的本质在于冲突与征服,话语的本质则是沟通与交流。对话,使围棋具有一种宽容性。围棋自然是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战争,但在“围地”的过程中,并不非要你死我活,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所谓两眼即活,一盘棋终,常常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共处的态势。和而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中需要提倡的。这就像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追求非要击垮对手,而是在平等竞争中,大家都有收益,当然,多得者为胜。“手谈”,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冲突中的和谐。对话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对手既是敌人又是契友。真正的棋局,也是双方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走向和谐。下棋如此,人生亦然。
ㅤㅤ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小小黑白子,承载的是东方智慧:平等竞争,和谐之道。围棋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围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今,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围棋正日益走向世界,为世界不同肤色的人所认同、喜爱。世界共下一盘棋,围棋完全可以成为国际性的公共精神产品,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思想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是游戏,是竞技,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本、一种象征。
B.不同于儒家对围棋的一味贬抑,道家则与棋人的生命追求、棋艺境界相通。
C.下围棋的过程中往往既有冲突与征服,又有沟通与交流,体现了冲突中的和谐。
D.棋局终了所呈现出的和平共处态势,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和而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儒、道等方面论述了围棋存在的合法性,指出了围棋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举施定庵“棋悟”的事例,意在阐明“技进乎道”的弈棋观。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围棋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不再是“玩物丧志”的游戏或者形而下之器。
B.班固将围棋与圣贤之道、仁德之道等联系在一起,开启了“立象比德”的论棋传统。
C.尽管将围棋与圣贤之道和人的“成德”“成仁”联系在一起,也不能改变儒家对围棋的双重态度。
D.围棋被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认同、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至少100年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该公约列举的例子包括遗址、建筑、房屋、人工制品、人类遗骸,船舶、飞行器、其他交通工具或其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内容物,以及具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及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
一般说来,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其作用是永续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由于常年沉没在水下,受到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较小,它们可以为考古学家提供大量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可以由此推断出当时社会的军事、商业和贸易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既可以补充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又可以验证、佐证这些信息。简言之,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人们善加保护和管理,原则上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公共资源,由国家妥善保管在开放性的公共场所中,供后世欣赏、研究和借鉴。
相对于陆上文化遗产而言,水下文化遗产具有特殊之处。其一,陆上文化遗产处于一国享有主权的领土之内,国家可以依据领土主权予以管辖。水下文化遗产则既可能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和领海内,也可能位于一国依照国际法仅对特定事项享有管辖权或主权权利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内或大陆架上,还可能位于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内。换言之,国家对领海之外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和管辖主张时应当具有国际法依据。其二,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十分困难,费用高昂且风险巨大,海洋中的遗产更是如此。
(摘编自赵亚娟《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建议》)材料二:
中国网:张馆长您好,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相比,它的难度或特殊之处在什么地方?
张威:水下考古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它是田野考古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域的一个延伸。它和田野考古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环境截然不同,因为需要考古学家到海洋或水域里进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调查工作,所以必须要借助特殊的工具、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方法。人不是鱼类,不可能在海洋里自由地呼吸,这就是说考古队员要完全依靠一套机械的设备来维持生命,这样才能进行工作。所以它的困难之处、它的危险和挑战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田野考古产生以后一开始还没有水下考古,那时候人类还不具备这种水下生存的技术,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了轻潜水的装置,这才给考古学家提供这种手段,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
当然水下文物的打捞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到现在起码有100多年了。原来的潜水工具比较简陋,可以下去捞一些东西,这样也可以进行初始的潜水捞宝。但是带有保护和研究目的的考古活动是很晚才发生的,是有了潜水设备以后才有的。水下考古到了中国的时间就更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世界了解比较少,一些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引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才开始做这项工作。
中国网:水下考古的关键是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还是说考古本身?
张威:做水下考古首先是作为考古工作者,潜水只是你的工具,当然这个工具直接关系着生命,因此绝不能忽视。但是你工作的指导思想,你去做这件事的目的,你的指导理念必须是考古工作者的理念才可以,不然的话就变成了水下打捞。做水下捞宝的人现在也很多,有些商业性的公司非常活跃,不光在中国沿海、整个南中国海,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一些古代航线、近现代的航线上进行商业打捞活动的大公司非常多。他们的技术肯定非常高超,甚至比我们水下考古工作者要厉害,但是他不能成为科学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都公认,对这种行为是予以谴责的和反对的。这种商业打捞如果从法律来讲,可能有的国家是合法的,有的国家是非法的。总的来讲,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水下考古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
中国网: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是怎样的?
张威:出水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比较薄弱,这还需要向国外学习,我们没有专门的大规模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我去国外,像荷兰、美国都有大规模水下实验室,我们在这方面有欠缺。我们国家博物馆也有科技部实验室,但是它的主要工作是青铜器,很多文物保护任务非常繁重,水下工作鞭长莫及。现在整个沉船也出来了,大批的水下文物遗址出来了,保护问题就非常尖锐。现在国家文物局也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办一个出水文物的培训班,将来工作重心在全国各地,像宁波、海南、广东,这些水下考古工作做得多的地方势必会建立实验室,把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中国网:也就是说,这些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田野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方式是不一样的。
张威:它们需要脱水、脱盐,这是最起码的,特别是瓷器。所以现在水下文物保护,我们不要求他们和我潜水,但是一般都是化学、化工专业毕业,另外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包括木材的保护也是难题,小木材大家都做过,例如竹简;但大的船体,大的木质结构部件谁都没做过,还有铁器的保护,这些工作困难极了。我们目前的水下考古等于是整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做了,后续的保护工作还要靠整个文博专家们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把这个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摘编自《中国水下考古探秘水下文化遗产》)
(1)下列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们沉没水下至少100年,对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具有补充作用。
B.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水下文化遗产不会受到人为干预,因此能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
C.水下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给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带来困难,尤其是海洋水下遗产。
D.水下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各国只能对领海内的水下文化遗产予以管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水下文化遗产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或领海内,那么该国就有权对水下遗产进行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
B.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是20世纪40年代轻潜水装置出现后才有的,可见水下考古对潜水工具的依赖性很强。
C.在记者采访之时,我国宁波、海南、广东还没有建立大型实验室,可见,当时我国出水文物的保护还是比较薄弱。
D.如果仅仅秉持商业性的工作指导思想,那么即使技术再高超,也只能算是水下打捞,而不是水下考古,而且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3)记者提问应注意逻辑性、指向性、引导性,材料二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7难度:0.5
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莽岭一条沟
贾平凹
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无声无息。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峰回路转,别一个境界。
也就是这莽岭山脉,将这两个县截然分开。两县之间的公路,要绕一个大大的“C”形,从洛南出永丰关,过大荆川,到黑龙口,翻麻街岭,经商县沿丹江而下,才到丹凤。两县靠得如此近,两县来往又如此远!但是,也该应了天设地造的古语,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而这条沟,只有莽岭两边的农民常去走动。
沟里没有路牌,也从没有人去丈量,但人口却十分地准确:十六家。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自古洛南人面黑,丹凤人脸红。他们是黑红黑红,一种强悍的颜色。或许山把他们围得太厚,林把他们掩得太严,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瞠目结舌。如果进屋就端坐火坑边,让烟就吃,让水就喝,他们便认作是看得起他们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酿的酒就端上来,双手捧递。他们大都不善言辞,一脸憨厚诚实的笑容,问他们什么,就回答什么,声调高极,这是常年喊山的本领。他们喜欢听沟外的事,听到顺心处,哈哈大笑,听到气愤处,叫娘骂老子;不知不觉,他们就要在火堆里烤熟小碗大的土豆,将皮剥了,塞在你手,食之,干面如栗,三口就得喝水,一个便可饱肚。
广种薄收,是这里的特点。他们可以每人平均四十亩地,能收就收,不收作罢,反正他们相信,人的力气是使不尽的,而且又不花钱。那坡坡涧涧,楞楞坎坎,有一杯土,就种一窝瓜,栽一株苗。即使一切都颗粒不收了,山上有的是赚钱的东西,编笆席,砍毛竹,挖药,放蜂,烧木炭,育木耳,卖核桃。只要一双腿好,担到山沟外的川道镇上,就有了粮,有了布,有了油盐调和。柴是出门就有,常常在门前的坡上赤手去扳那树杈、树根,脚手并用,将身子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似乎随时要忽地弹射而去,样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蛮而又百分的优美。终年的劳累,使他们区别于别处人的是两只大手,硬茧如壳,抓棘拔草不用镰刀,腿肚子上脉管精露,如盘绕了一堆蚯蚓。
山路上是不宜穿皮鞋的,布鞋也是不耐穿的,凡进山就要穿草鞋。但这已经是这里的习惯了:每一个人在半路上草鞋破了,换上新的,就将旧草鞋好生放在路边,后边的人走到这儿,草鞋或许也破了一只,就在前边人放下的草鞋里找一只较好的换上。这么一来,大凡走十里、二十里路,总会遇见路边有一批旧草鞋。共产主义虽然并没有实现,但人的善良在这里却保留、发展着美好的因素。以致使外地新来的人新奇、感叹之余,也被感染了,学习了,以此照办。
秋天里,山里是异常丰富的,到处都有着核桃、栗子、山梨、柿子,过路人经过,廉洁之人,大开眼界,更是坐怀不乱,而贪心营私之徒就禁不住诱惑,寸心大乱,干些偷偷摸摸勾当。主人家发觉了,却并不责骂,善眉善眼儿的,招呼进家去吃,不正经的人反倒不好意思再吃了,说千声万声谢谢。更叫绝的是,这条沟家家门前,石条上放着黑瓷罐子,白瓷粗碗,那罐子里的竹叶茶,尽喝管饱,分文不收。假若遇着吃饭,也要筷子敲着碗沿让个没完没了。饥着渴着给一口,胜似饱着给一斗,过路人没有不记着他们的恩德的。付钱是不要的,递纸烟过去,又都说那棒棒货没劲,他们抽一种生烟叶子,老远对坐就可闻到那一股烈的呛味。但也正是身上有了这种味儿,平日上山干活,下沟钻林,疲倦了随地而睡,百样虫子也不敢近身。
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就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修了半年,方修出八里路,但他们有他们的韧性,下决心继续修下去,说:“这一辈人修不起,还有娃辈,娃辈不成,还有孙辈,人是绝不了根的,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没有路牌”“没有人去丈量”中,可看出莽岭沟的地理位置偏僻;从确定有“十六家”中,可看出莽岭沟的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B.“无不瞠目结舌”,通过对来人反应的描写,凸显其难以置信,侧面表现了莽岭沟内人家所处自然环境的险峻和居住条件的简陋。
C.虽然莽岭沟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沟内人家由于不懂得利用,所以他们即使辛苦劳作却仍然收入微薄,生活也极其贫困。
D.文章通过“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弹射”等语言,再现了沟里人打柴时的情景,既有原始野蛮的特点,又不失美感。
(2)有人评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贾平凹的散文语言就能体现出他的这种才情。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色。
(3)贾平凹认为“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真情”?组卷:30引用:5难度:0.7
四、(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① ,然而德西效应却刷新了人们的这一惯常认识。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他随机抽调部分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一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会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另一组则无奖励。当学生进入自由休息时段后,他发现无奖励组仍然在继续解题的学生数,明显多于有奖励组,实验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越显著。这启示教育工作者,
ㅤㅤ② ,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③ ,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依据上面文段提供的信息,给“德西效应”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5个字。组卷:6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0引用:18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