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不仅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且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和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这种风骨后用于论文。
    C.文章用陈毅诗、陶铸散文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喜爱松、竹、梅,本就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既应具有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又应具有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
          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可能同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强降雨、洪水,气温上升还会导致冰川融化、陆地干旱、荒漠化,加快水分蒸发与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更多的极端天气。世界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曾发表论文指出,地球有15个气候临界点,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稳定。一旦这些临界点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转状态。目前9个临界点已经或正在被突破,世界气象组织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早、更涝的未来”。
          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早期预警是应对灾害行之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早预警、早行动。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
    (摘编自《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人民日报》2022年8月2日)      材料二: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材料三:
          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是治本之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破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破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破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摘编自刘毅《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再一次为气候变暖的潜在危机敲响了警钟。
    B.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气候临界点共有15个,目前有9个已经或正在被突破,地球生态稳定面临不可逆转的态势。
    C.从材料二图2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年至2020年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了积极贡献。
    D.材料二图3呈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为应对气候挑战,各部门团结协作,积极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
    B.我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各地各部门紧密配合,举措得力,成效显著,体现了大国担当。
    C.我国为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不惧面临的艰巨挑战,主动作为,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D.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仍有不少紧迫的任务亟待完成,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等。
    (3)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会甘愿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付出行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你在这方面能做的事情。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枚金戒指
    申平
          子夜时分,李应尧偷偷潜回了河源县抚州乡的家。
          一晃,他外出参加革命已经两年多了,被任命为惠紫人民自卫大队蓝口税站站长也有几个月了。他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提着脑袋为部队征税,他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子儿女。今天部队路过家乡,他说什么也要回家看一看。
          在昏暗的灯光下,李应尧望着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的一家人,一家人也都望着他。他突然发现家人都在渴望地看着他的手,还有他的怀里,肯定是希望他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回来。可是没有,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回来。——部队生活也是一样清苦,经常吃不饱饭。
          后来大家都失望地去继续睡觉了,妻子苏招英就扑在他的怀里哭,说家里已经断粮多日了,就靠野菜和芋头什么的勉强充饥,问他能不能给家里留一点儿钱救急。
          其实,这时李应尧身上就带着五个征收上来抵税的金戒指,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入账,他完全可以给家里留下一个。就算全留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手甚至已经伸进了口袋。可是,他又停住了。李应尧想到这是公家的财物,私人不能侵占,他迅速抽出手,抱紧妻子说:“革命就要胜利了,再坚持一下吧。我现在是公家人,有钱也要一分不少地交给部队。你要咬紧牙关挺住,想办法带家人闯过难关。等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倒了,我们就会有饭吃、有衣穿了。”
          谁都不会想到,这竟然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
          李应尧硬着心肠离开家以后,一路上都流着眼泪。妻子求他的话总是在耳边响起,他摸着自己口袋里的五枚金戒指,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后来,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想到有多少家庭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又释然了。他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带领同志们搞好税收,支援前线,促进革命早日胜利,这样才能解救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的劳苦大众。
          时间是1948年的秋天,此时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做垂死挣扎。他们调动大量军队,不断扫荡东江革命根据地。
          这天,李应尧等从江边收税回到蓝口大围村,他的疟疾又发作了,头痛难忍。但是他依然咬紧牙关,和另一名同志在灯下清点着收来的税款,还有一些金银细软,包括那五枚金戒指。他们计划,明天就把这些财物上缴税务总站。就在这个时候,哨兵进来报告说,村子被敌人包围了。
          李应尧沉着冷静,他首先把那些财物藏到老乡家的柴堆里,然后组织大家从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乘夜色向外突围。
          这时,李应尧的疟疾再次发作,简直无法行走。他就对其他同志说:“你们快走,我来掩护!假如我牺牲了,随后你们一定要来把这些财物取走,上缴组织。”
          后半夜,同志们全部突围出去了,只有李应尧被捕了。
          听说捉到了一个共产党的税站站长,敌连长非常高兴。敌连长跑到关押李应尧的房间,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只见这个人身穿破旧的灰色军服,身材瘦弱,面色苍白,唯有一双眼睛咄咄逼人。
          敌连长疑惑地问他:“你是税站站长?”
          李应尧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回应。
    “看你这架势也不像啊!穷兮兮的,税务官可是肥缺啊!”
    “那是你们的税务官!”李应尧说,“你们国民党的军官都会为自己捞好处,我们共产党的军队不兴这个。”
    “哼,你不要给我装啊!自古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然你出来当兵干啥?”
    “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你算了吧!别说得那么好听。我问你,既然你落在我手里了,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想死怎样?想活怎样?”
    “想死很容易。想活嘛——你手里就没有一点儿钱吗?现在这里我说了算,你要是给点儿好处,我可以放了你。反正我也不想再伤人性命了。”
          李应尧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五枚金戒指。刚才在埋藏财物的时候,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一锅端,他们是分开埋的,其中那五枚金戒指就埋在院子的一角。要不,就用它们换回自己的命?不可不可!你是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拿党的财物和敌人做交易呢!而且你一旦松口,敌人肯定会在院子里大肆搜查,那这批税款就完了。
          看见李应尧沉默,敌连长以为他心动了,就进一步说:“老子说话算话,只要你给点儿钱,就放你走!就当作没抓到你!”
          但是李应尧却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一分钱都没有。”
          敌连长勃然大怒,开口骂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他扑上前,把李应尧浑身上下的口袋都搜了个遍,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现,“你个穷鬼!来人,把他给我拉出去毙了!”
          李应尧就这样英勇就义了。敌人撤退后,百姓自发地安葬了他。税站的同志们也很快返回,在那家院子里取走了全部财物,如数上缴组织。这其中,就有那五枚金戒指。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应尧家人“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谁都不会想到,这竟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李应尧被捕牺牲的故事。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事,娓娓道来,把敌我双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一清二楚。
    D.小说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写税站站长李应尧保护部队财产的事迹,塑造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2)对于五枚金戒指能否据为己有,李应尧有过两次犹豫。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体现及效果。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但是,唐代的牛背上,经常有牧童跳上跳下,①              ,他们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河流吹,②           ;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彩虹吹,把天上那好看的一座就眼睁睁吹垮了。牛听着,倒是觉得很不错,还算悦耳,尾巴就轻轻卷起来,摇呀摇,春天或五月的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牛背上的牧童的倒影,倒影里的涟漪,一直在夕光里持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散步的画家临摹下来,③              ,至今还收藏在博物馆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飞过秋千去。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组卷:7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比期待毕业后能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出一份力。”中国矿业大学硕士毕业生赵彬宇即将登上列车,前往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矿,为高寒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贡献力量。在就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时间里,赵彬宇多次前往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矿山现场调研,协助导师完成项目。在位于内蒙古的伊敏露天矿,面对矿山道路晴日扬尘多、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赵彬宇一边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探索抑尘的材料和方法,一边与企业、工人多次沟通,收集反馈意见。抱着“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态度,赵彬宇不断在生产一线磨炼自己、提高自己。
          学校举办主题为“有志者奋斗无悔”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其他现实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演讲比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