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2023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10/17 10:0:2
一、填空题
-
1.一词多义。
(1)当
①当其南北分者
②崖限当道者
③安步当车
(2)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3)道
①道皆砌石为磴
②道少半
③得道多助
④以咨诹善道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4)及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②及既上
③皆不及往
(5)云
①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6)乘
①自京师乘风雪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或
①或得日或否
②或异二者之为
(8)极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南极潇湘
(9)视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
②下视其辙
③其人视端容寂
(10)坐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组卷:10引用:5难度:0.7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组卷:24引用:3难度:0.4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ㅤ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ㅤㅤ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ㅤㅤ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ㅤ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ㅤ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ㅤㅤ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历齐河、长清 历:经过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模糊 A.泰山之阳 越长城之限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C.余所不至也 此东海也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与子颍坐日观亭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处在南北分界地方的,是古长城。
B.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只见苍老的高山上覆盖着白雪,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阳”指的是泰山的南面。
B.“乾隆三十九年”:“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
C.“戊申晦”:“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桐城姚鼐记”:“桐城”是明朝学者姚鼐的籍贯。
(5)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姚鼐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他此行是与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从京城出发。
B.作者开篇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景色分外壮观。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山水、风雪、日光,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D.本篇游记写景角度灵活,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泰山的景色形象生动。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②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7)请简要概述作者登泰山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组卷:36引用:3难度:0.6
三、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
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
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
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
(2)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五、解答题
-
11.阅读下面叶圣陶《夜》的片段,分析这个句子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组卷:1引用:2难度:0.6
六、作文
-
12.如果你是泰山的导游,你会如何介绍泰山?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至少引用一句诗,200字以内。
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