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理论中“张力”概念首见于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艾伦•退特的《论诗的张力》(1937),张力虽然是新批评针对整部文学作品而言的,但欲使文学具有审美的张力,毫无疑问取决于文学语言。换言之,文学语言不仅承担着制造文学张力的任务,其本身也应是这种张力的实现。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这是一个应该梳理和归纳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见的一些修辞,就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例如比拟,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诗中,燃烧着的豆萁在煮豆子,豆子却在哭泣,为什么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的亲人在自相残杀(偏指豆萁伤害豆子)。用物代替人来表达感情,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意义的转移和跨越,也就是说诗歌在传达事物(豆与豆萁)的字面意义时,其暗示意义——兄弟之间的迫害和对这种不公的慨叹与劝勉,也同时在诗中流露。同一首诗在同一时间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扩大与彰显张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夸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之中可见庐山瀑布壮观之象,也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其次,一些结构、手法与模式等文学元素的营建,也能起到使文学语言富含张力的效果。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先是白描了一系列的物象,在展现了一幅黄昏景物图之后,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位断肠人,于是在黄昏景物图中又添加了这位羁旅漂泊者,主人公在旅途中一个黄昏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一曲思乡之歌也是顺理成章。在小令中,系列的白描本是很少夹杂感情的叙述,然而这位黄昏景物图的目击者被放在了最后才交待出来,无疑是给上述各物象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暗示意义,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经过一个时间差,让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期待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的喷发出来,张力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
    (摘编自赵敬鹏《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材料二:
          意境,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实境即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意境张力。
          虚境是实境之外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从文学张力思想看,也只有虚境廓大、丰富,才会产生有张力的意境。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第一层虚境在于由一枚出墙红杏所引发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乃至为天下皆春而怦然心动;同时,红杏探出墙外与紧闭的门又构成一对矛盾,由此引发出如下哲理: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这就进入第二层虚境。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把意境析为层层扩大的三境,即“直观感相的渲染”“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直指宇宙万象中的大道,把虚境的深邃与博大描述得淋漓尽致。虚境是意境的灵魂,同时,虚境又须从实境生发,通过逼真的实境生发无尽的虚境。“逼真”其实就是要求在对实境的创造过程中,要能提炼、选择、加工出实境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诱发想象。叶绍翁的诗句所激发的虚境由一枝红杏而生,关键在于这枝红杏“出墙”的特征。虚由实生,而充注着多样情感、多种理趣的虚境又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这正是意境的张力构成所在。
          意境追求空灵之美,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空灵之“空”在于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空白中生气充盈。唐朝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前三句是近乎散文式的描写,但在末句留下一大段“艺术空白”,让人的诗思活跃起来,主人公“停针不语”的神态若在眼前,更重要的是伤春的惆怅、被春的气息拨动起的心湖的涟漪,以及那一声声不为人所发现的深深的叹息……自此,貌不惊人的朴实的描写翻出新意,整首诗空灵飞动起来。“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境的空灵正在于其包含的心灵空间,诗人的生命情调乃至宇宙意识亦尽在其中。这个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是一个壮阔幽深的空间,这是意境的极致。
    (摘编自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而文学语言本身也是这种张力的实现,所以,文学的张力问题不能只是针对整部文学作品来讨论。
    B.由于夸张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C.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地喷发了出来。
    D.意境包括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张力,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手法可以同时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可见修辞手法都有制造语言张力的作用。
    B.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所以,只要构建了虚境,就能产生艺术张力。
    C.虚境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如果没有虚境与实境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意境张力的存在。
    D.实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只有作品留有“艺术空白”,才能注入生气,达到空灵之美;否则,只能是平淡无奇的描写。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形成巨大张力,从而表达了遇赦的喜悦。
    B.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和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却独在异乡,不能参与。
    C.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在写月亮出来的时候把鸟儿给惊吓了,却让读者感知到了山谷的“静谧”。
    D.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和“丁香”的意义都不明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张力在这种“误读”中得到了体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
    (5)关于文学张力,有人认为主要是语义的丰富性,而有人却认为主要是表意的暗示性,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问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①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②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③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④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⑤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⑥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⑦“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白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⑧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第④段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传神。
    D.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斡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2)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下列各项中,对这个典故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张氏家族软弱怯懦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
    B.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
    C.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
    D.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3)如何理解文中划横线句子“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中的“当然”一词?请简要分析。
    (4)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请从选材、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结构思路等角度中,任选三个角度,具体分析本文对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蜘蛛结的“八卦图”,既复杂又美丽,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圆规也难画得如此匀称。传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从蜘蛛结网中获得灵感,①___________。笛卡尔希望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但几何图形是直观的,代数方程是抽象的,要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呢?当他看到蜘蛛在墙角结网时,豁然开朗:可以用两面墙和天花板之间的交线,来确定蜘蛛的位置,于是直角坐标系应运而生。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蜘蛛结网的过程不难发现,在构建完蜘蛛网基础框架后,蜘蛛会从最外圈盘旋着向中心结网,构成一条螺线,而这种螺线被数学家称为对数螺线。②___________,而且越绕越靠近中心,但似乎又永远不能到达中心,而且距离呈有规律地分布。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学生会组织领导体制是学生会组织能够顺畅运行的“导航系统”。
    (2)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人在逆境,唯有内心强大,方能越挫越勇、迎来峰回路转。
          有人说:“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糟。”没有暗无天日的绝境,只有甘愿认输的自己。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的,是在高光时刻还能做到不狂不傲。”顺境不傲、满而不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2引用:9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