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3 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明代,王骥德就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现在的变化就更快。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止戏曲的发展变化。但变又不应离开戏曲和剧种的特色,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旅游等因素的压力下变得不伦不类。坚持守正创新是正确的原则。“守正”,首先是守民族文化精神之正,也应包括守地域文化特色之正,在此原则下努力创新,使之适应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地方戏一直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借鉴中向前发展的,比较年轻的剧种又必然和必须向比自己年长的剧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定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失去自我。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等一批有革新精神的演员曾努力进行越剧的改革。袁雪芬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越剧在汲取“奶娘”的乳汁后健康成长,发展为大剧种,但它并未变成昆曲或话剧。东北的新兴剧种吉剧在创立之时,就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口号,遵循这一原则,吉剧在成为行当齐全的剧种后,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段时间,有些地方戏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提高”,在表演和舞台呈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大剧种靠近,甚至出现了许多剧种“趋同化”的现象,引起业界的担忧。从近期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看,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仍值得我们警惕。戏曲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永葆艺术特色。
地方戏产生于民间,因而较为通俗。在发展过程中,有文人的积极参与,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此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这是戏曲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今天,在追求提高剧种和剧目的美学品位时,一定不能丢掉雅俗共赏这一优势。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必须坚持“三并举”的正确方针。不同的剧种在表现题材方面有自己不同的长处,对不擅长的题材可以探索,如贵州花灯戏演出的《盐道》《月照枫林渡》,厦门歌仔戏演出的《侨批》,内容都比较厚重,是以前很少表现的题材,但他们都注意到发挥本剧种的长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从“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宏大题材,把其他民间艺术融于地方戏曲之中,做到了较深的思想内容与精彩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既要重视重大题材、现代题材,也要重视古代生活题材、民间生活题材;既要重视富有哲理思想的、引人思考的悲剧、正剧,也不可忽视寓教于乐的喜剧。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和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都因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喜剧性而得到热烈喝彩。
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要对剧目和表演同等重视。莆仙戏《踏伞行》的成功,既在于剧本创作在传统基础上的别出心裁的创新,也在于美妙的传统表演手段的运用。莆仙戏特有的蹀步(一种特有的表演程式)和各种手势,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具有耐人品味的韵致。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关键。邀请知名剧作家和导演进行创作不是不可以,四川的徐棻和福建的郑怀兴都为外地剧种写过很优秀的剧本,推动了这些剧种、剧团的发展;但长久之计还是要培养本地的艺术人才。杨兰春、齐飞等河南剧作家写的豫剧剧本,魏明伦等四川作家写的川剧剧本,所特有的“味道”,是外地作家很难写出的。培养本地作家、导演是避免剧种趋同化的治本之策,也有助于我国戏曲继续保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摘编自安葵《让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材料二:
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戏曲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频频在跨界融合中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断焕发新光彩的传统戏曲,正让更多人走进璀璨梨园,共赏“满园春色”。
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推动戏曲更好地走进大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摘编自邓剑洋《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B.文章列举袁雪芬改革越剧和吉剧创新发展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地方戏应当互相学习、借鉴。
C.产生于民间让地方戏通俗,文人的参与让地方戏雅致,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地方戏得以传承。
D.相比于悲剧,像《蔡坤山耕田》和《豆腐西施》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喜剧,更受观众欢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目和表演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二者相得益彰,能让地方戏熠熠生辉,因此对二者要同等重视。
B.如果不同剧种的地方戏都让大作家来写剧本,就有可能造成剧种的趋同化,这不利于地方戏发展。
C.《最美中国戏》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其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D.利用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形式传播戏剧,使戏剧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央视综艺节目《拿手好戏》中,音乐剧演员唱了一首昆曲与说唱混搭的歌曲《好姐姐》,让不少年轻观众直呼“惊艳”。
B.昆曲剧院的新编昆曲《浣纱记》引入“5G+3D全息技术”,将昆曲从剧场之内投影至剧场之外,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剧。
C.在抖音直播间,京剧演员郭雨昂手执折扇,眼神灵动婉转,开口便是标准的梅派青衣唱腔,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D.云南省滇剧院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持续深入基层乡村演出,每周四举行的“艺术客厅”精品剧场在西南大戏院已坚持演出了20年。
(4)论证严谨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材料二论证的严谨性加以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地方戏剧如何才能做到“守正”和“创新”。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尘之眼陈敏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从猫的眼睛里可以读取时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
那是一家很小的按摩店,据说只有三个按摩师。帮我按摩的是位女士,她四十多岁,是个盲人,小个头儿,有点儿黑,眉毛中间有颗美人痣,五官轮廓清晰,人看起来很精神。我和她聊了起来。
她说她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母亲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七个都是女孩。九岁的时候,她发过一次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乡下嘛,家里女孩子本来就多,父母忙于生计管不过来。也可能是用药不当导致的,好像是吃了一个兽医开的药后,眼睛就看不见了。她描述得那么轻松,好像在说着别人的一件往事。我问她恨不恨那个给她用药的兽医,她说不恨。我问她有没有找那兽医索赔过。她说,没有。
沉默了片刻后,我又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好不好。她说很好。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孩子也都很好,耳聪目明,很健康。说到孩子,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她说她的孩子教会了她很多东西,给她讲电视里的动画片,给她读书,读他们在学校里学的课本。之后,她又补充了句:“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我的心是亮的。”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她能不能说给我听听,一个人的心是怎样亮的。她停了片刻,说:“你听,这是情绪的声音!”
还别说,这时候,恰好有一声巨大的摔门声,似乎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她告诉我说:“你听,这是带着情绪在关门。”
我问:“你怎么知道的啊?”
她说:“按值班顺序,这会儿不应该是我给你按摩,而是另外一个人。你来的时候,她不在,就让我顶了上来。我们这里是不允许让客人等候的,哪个技师不在,就叫下一个来顶替,她来了就只有往后排。”
“可这事不怨你啊,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我好奇地问。
她说:“这情绪可能针对她自己,也可能针对我,这关门的声音确实比较大。”
我又沉默了一会儿,问:“除了情绪的声音外,你一定还能听出别的更多的声音吧?”
她说:“是啊,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他在说话还是情绪在说话,是他的认知在说话还是他的习惯在说话,这些我都能听得出来。”
“哇,你好清明啊!你真是太棒了!”我很惊讶,感觉给我按摩的那双手充满灵性,它们不再是一个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个大哲学家的手。
我说:“那你的心一定很清净,永远停留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她说:“是啊,我一直都在一个清净的地方,我在那个清净的地方‘看’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这些事不管与我有无关系,我都不会用我的认知去参与,我不让我的评判跟上,我只是站在我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了。”
“你真是个高人!因为看不见,所以活得安逸。”我敬佩地给她竖了个大拇指。在我看来,虽然她是盲人,但绝对不是残疾人,她只是个惯于走夜路的“明眼人”。
“那你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我说。
她说:“我真的很开心。我每天下班,老公都会准时来接我,我们俩一起回家。回家后,我做饭给他们吃。”“做饭?这个你也能行吗?”我惊讶地问。
她说:“可以,我都知道油盐酱醋放在哪个位置。”
“家里没人帮你吗?”我问。
她说:“我婆婆总想着帮我。原先是婆婆帮着做,可她年纪大了,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须独立!”
“呀!你真是太厉害了!”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点头,给她竖大拇指,心里涌出无限感慨。
墙上的自鸣钟响了,提醒按摩时间已到,她正好打理完毕,然后站起,欠身,鞠躬,向我微笑道别。
门外,是来接她下班的老公。她老公一条腿残了,开着一辆小小的电三轮。
她缓缓地走向三轮,坐上去,熟练地环住丈夫的腰。丈夫将手伸进衣兜,掏出一副墨镜,罩住了她的眼。
电三轮开走了,缓缓地融入车水马龙之中。不知怎么了,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无法动弹。
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背部受伤需要按摩,朋友认为女盲人按摩师按摩得好,就把她工作的按摩店推荐给“我”。
B.女按摩师讲述自己致残的经历,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说明她对这件事一点都不在意。
C.女按摩师仅仅从同事关门的声音中就判断出同事内心的懊恼,说明她是一个聪慧的人。
D.女按摩师坐三轮熟练环住丈夫的腰,丈夫给她戴上墨镜,平凡的动作中蕴含着二人间的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无尘之眼”一方面照应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文章主题。
B.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自然环境的烘托。
D.“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按摩师的故事给“我”的震撼。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
(4)本文和《祝福》在叙事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市面上蔬菜种类多,不同蔬菜的营养价值相差也很大,我们在购买时① 。其实,掌握以下三点就能正确地挑选蔬菜。一是重“鲜”。这是因为新鲜蔬菜营养保留更多,所以建议蔬菜勤买勤吃,最好当天买当天吃。② ,水分不断丢失口感就越差,绿叶菜还容易产生有害健康的亚硝酸盐。蔬菜是否新鲜,首先看水分足不足,如叶子菜水分足,叶子就坚挺不蔫,瓜茄水分足皮就饱满不皱巴;其次看颜色,只要是绿叶菜,颜色翠绿不发黄就新鲜。③ 。蔬菜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色、紫色的蔬菜,跟浅色蔬菜比,它们富含更多营养,比如抗氧化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因而每天菜篮子里最好一半以上都是深色蔬菜。三是多样(A)。这是因为不同蔬菜之间,营养也有差异,比如绿叶菜β-胡萝卜素和钙含量较丰富;十字花科蔬菜中的西兰花、芥蓝,异硫氰酸盐含量就较丰富;再比如海带和紫菜富含碘;(B)土豆、芋头……(C)等根茎类蔬菜富含淀粉。具体来说,可记住以下挑选小窍门。(D)西红柿选红彤彤熟透的,酸甜可口更好吃,番茄红素含量也更丰富;西兰花买花苞碧绿、挨得很紧实的、手感重的会更新鲜,如果花苞有一点儿发黄,花苞大,相互之间已松散,就说明不鲜了。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理解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是多样”中的“样”应当加上双引号,起强调作用。
B.“紫菜富含碘”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顿号,表示句子内的并列。
C.“芋头”后面的省略号与后面的“等”意思重复,应当删除。
D.“小窍门”后面的标点符号起到解释说明作用,所以句号改为冒号。
(2)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穿青蛙服,手提一堆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码。近段时间,“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一些“卖崽蛙”被“执法”的画面也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怜。近日,一则上海街头一只“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被斥责“每天都在这里,像什么东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