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2年同步练习卷(2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夯实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79引用:4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2引用:5难度:0.9
二、巩固提升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节选(乙)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荒、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B.“崤函”此处指崤山和函谷关。
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砺”指磨刀石。
D.荀子,名况,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秦孝公重用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B.乙文“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C.乙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D.乙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和谐,又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组卷:22引用:4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草。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②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③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
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④高乎峻极矣。大川滔港,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
(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注]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栝:箭末扣弦处。③追影:形容马行迅疾。④钧:通“均”,等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瘤,指丑女。这可从文中西施因粉黛而更美,“宿瘤”因粉黛可“藏丑”推知。
B.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和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含义完全不一样。
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B.学习可以使入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体现这一点。
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明师,才能有所领悟。
D.学习可以使人今非营比,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贵贱变化,突出了学习的这一种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②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赛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
(5)“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气手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荀子《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组卷:5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