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三(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
-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很多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蛟龙号潜水器港珠澳大桥
国产C919
中国天眼A.用到钛合金,22号钛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B.用到的合金材料,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性能 C.用到的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传输信息用的光纤材料是硅 组卷:141引用:5难度:0.4 -
2.对下列过程的化学用语表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表格中关于各物质的所属类别及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碳酸氢钠 氯化钠 氢氧化铁胶体 生铁 类别 酸式盐 离子化合物 混合物 合金 性质 与碱反应 熔融态不导电 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组卷:16引用:1难度:0.9 -
4.砷化镓( GaAs)是一种优良的半导体材料。镓与铝同主族,镓与砷同周期,砷与氮同主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136引用:2难度:0.8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6.CH4与Cl2生成CH3Cl的反应过程中,中间态物质的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Ea表示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85引用:3难度:0.6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58分)
-
18.具有十八面体结构的Ag3PO4晶体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实现“碳中和”,也可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Ⅰ.配位-沉淀法制备Ag3PO4高效光催化剂
已知:ⅰ.Ag3PO4难溶于水,可溶于硝酸;
ⅱ.Ag3PO4沉淀的生成速率会影响其结构和形貌,从而影响其光催化性能;
ⅲ.银氨溶液中存在:Ag(NH3)2+⇌Ag++2NH3
(1)配制银氨溶液时的反应现象是
(2)加入Na2HPO4溶液时,发生以下反应,请将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3)AgNO3和Na3PO4在溶液中反应也可制得Ag3PO4固体,但制得的Ag3PO4固体光催化性能极差。从速率角度解释其原因:
Ⅱ.Ag3PO4光催化剂的使用和再生
已知:Ag3PO4晶体在光照条件下发挥催化作用时,首先引发反应。a.Ag3PO4[Ag3PO4]⊕+e-可见光
(4)Ag3PO4光催化CO2制备甲醇可实现“碳中和”,a的后续反应:2H2O+4[Ag3PO4]⊕O3+4H++4Ag3PO4,CO2+6e-+6H+=CH3OH+H2O,则由CO2制备甲醇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见光
(5)Ag3PO4光催化降解RhB(代表有机污染物),RhB被氧化成CO2和H2O。a的后续反应O2+e-=,H2O+[Ag3PO4]⊕=H++⋅OH+Ag3PO4O-2
注:Ag3PO4在该催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光腐蚀,生成单质银,影响其光催化性能。
用Ag3PO4依次降解三份相同的废水,测得3次降解过程中RhB的残留率(c/co:即时浓度与起始浓度之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H和是降解RhB的重要氧化剂O-2
b.第1次使用后Ag3PO4的光催化性能降低
c.该实验条件下,Ag3PO4使用两次即基本失效
②第1次光降解时,0~25min内的反应速率为组卷:128引用:3难度:0.4 -
19.某小组研究SCN-分别与Cu2+和Fe3+的反应。
实验中:c(KSCN)=0.1 mol/L;c[Fe2(SO4)3]=0.025 mol/L;c(CuSO4)=0.05 mol/L。
Ⅰ.KSCN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如下。
资料:ⅰ.Cu2+可与SCN-反应生成CuSCN白色沉淀和(SCN)2。
ⅱ.(SCN)2称为“拟卤素”,在水溶液中呈黄色;(SCN)2的化学性质与Cl2相似,可与水、碱等发生反应。
(1)a中CuSO4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
(2)a→b中试管内溶液pH减小,可能的原因是
(3)b→c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Ⅱ.同学们根据相同条件下氧化性:Fe3+>Cu2+,预测Fe3+与SCN-也可发生类似a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4)向Fe2(SO4)3溶液中滴入少量KSCN溶液,观察到,表明发生了反应:Fe3++3SCN-⇌Fe(SCN)3。
(5)基于(4)继续实验:用Fe2(SO4)3溶液、KSCN溶液与石墨电极、电压表、盐桥等组装成原电池,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该实验的目的是
(6)查阅资料并讨论后得出:溶液中离子在反应时所表现的氧化性强弱与相应还原产物的价态和状态有关。由此分析a中反应发生的原因:生成CuSCN沉淀使Cu2+的氧化性增强,并补充实验进一步证明。补充的实验是
(7)取(4)中反应后溶液,逐滴加入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并且沉淀量逐渐增多。该实验结果与(5)中实验结果不一致,解释原因:
(8)为进一步证实(7)中的解释,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其操作及现象是组卷:159引用:3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