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西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一(下)作业语文试卷(3.25)
发布:2024/12/10 4:30:2
一、课内巩固(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6难度:0.9 -
2.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组卷:98引用:10难度:0.7
二、课外提升(两大题,共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②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③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⑤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B.孟子认为,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赢得民心。
C.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D.孟子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厌恶和痛恨孟子其人其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全文从“王道”和“民本”两方面并列展开论证。
B.文章在论述孟子政治理想“王道”时,拿“霸道”来对比分析,让人更容易理解。
C.第②段举朱元璋为例子,论证了孟子“民本”思想与“君本”政治传统水火不容。
D.文章既高度肯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但也论及其历史局限性,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看来,“霸”是“以力服人”而人“非心服”,这与他所崇尚的“王”背道而驰,因此他批判战国时代那些追求武力称霸的诸侯。
B.孟子追求的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虽然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各有侧重,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C.杜甫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为民呐喊的不朽诗篇,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那“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深受孟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如果能将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定能普遍推行。组卷:0引用:1难度:0.6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①,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羊易之 易:替换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护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哀怜 D.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A.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若无罪而就死地 ②而不足以举一羽 D.①君子之于禽兽也 ②有复于王者曰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⑤是乃仁术也 ⑥夫子之谓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B.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⑦/③⑤⑧/④⑥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5)下列关于文中划横线的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指的是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他们称霸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B.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按照年龄大小以“伯、仲、叔、季”顺序给男孩字取字,由此可知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
C.诗,指的是《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D.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孔子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文中的“夫子”指的就是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一见孟子就急切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就像劈头一瓢冷水,故孟子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B.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C.老百姓看到齐宣王“以羊易牛”,认为王只是爱财;孟子则站在百姓对立面为齐宣王辩护,认为王的“不忍之心”是施行王道的基础。
D.孟子先以一组比喻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再以一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7)下列对选文写作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意在宣扬王道,却以问霸道发端,这使文章产生顿挫之感和驳辩的局面;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等,交错间杂,曲折起伏。
B.纵横恣肆,气势浩然。孟子散文的气势来源于他坚毅的人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C.层层深入,逻辑严谨。选文始终围绕“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步步深入,由齐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D.长于譬喻,善于说理。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