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示
——习近平主席检阅胜利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新华社记者 解放军日报记者 岁月的指针,指向2015年9月3日。北京,天阔云舒,旗帜飞扬。
上午10时20分许,高亢嘹亮的检阅号角响起,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习近平主席站在检阅车中央,向着受阅部队驶去。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
特殊的时空节点,唤起深沉的历史记忆。7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惨重代价,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70年后的今天,抗战的歌声仍然回荡在这片浸润着英烈鲜血的热土上,胜利的豪情依然洋溢在亿万军民的胸间。
检阅车驶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宋普选驱车上前报告:“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
“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千人军乐团奏响激昂的《检阅进行曲》。迎着金色的阳光,习主席乘检阅车向东驶去……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汇聚成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从九一八事变奋起抗击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辟东方主战场,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战旗帜,不畏艰险、砥柱中流,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党领导的一支支抗日武装奔赴疆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习主席从一个个方队前经过,受阅官兵向三军统帅行注目礼。从将军领队到普通士兵,心潮澎湃、倍感自豪。
将士们不会忘记,在戈壁大漠的发射基地,在冰天雪地的边防哨所,在炮声隆隆的演兵场……习主席问候和交谈最多的是士兵,握手最多的是士兵,关心最多的还是士兵。
冷暖牵挂,甘苦萦怀,习主席的深情关爱,激发起广大官兵铁心跟党走的坚定意志。列阵长安街,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写满忠诚与坚毅。今天,他们以威武的英姿、雄壮的阵容,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彰显了捍卫和平的铁血担当。
一辆辆坦克披坚执锐,一门门火炮昂首挺立,一枚枚导弹直指苍穹……装着各色迷彩的现代化装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500多台国产主战装备,编组成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后装保障6大模块,其中84%为首次公开亮相。
昔日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人民军队,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人民军队是和平之师,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对民族复兴的憧憬向往,对富国强军的孜孜追求,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章节。今天,这个中华民族梦家以水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前所未有地走近我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历史明示,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
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10时30分许,当习主席乘检阅车驶回天安门,受阅将士齐声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这,是人民军队维护和平的宣誓!
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新胜利的坚定决心!
(选自新华社长篇通讯,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前,中国举行了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大阅兵活动。
B.材料从上午10时20分许写起,到10时30分许结束,截取了十分钟的阅兵过程,也高度概括了我国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
C.1945年9月3日,中华民族以惨重的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三军将士对习主席问候的回答高亢激昂,这不仅喊出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也喊出了人民军队维护和平的决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充满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中国能有今日成就和如此国威的民族自豪感。
B.材料分为三个部分,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反复出现,既回顾了历史,也彰显了担当,凝聚了力量。
C.材料引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旨在说明,在民族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日武装保卫家乡、保卫祖国。
D.材料中习主席鲜明地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要求全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
(3)此次阅兵有何重大意义?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他解释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这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那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的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位男孩因为不懂得摄氏和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情节主要包括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外出狩猎、误会消除等,虽然不是按时间顺序展开,但是脉络依旧很清晰。
C.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没在听父亲为他朗读《海盗的故事》一书,这个情节表现了男孩在等待死亡降临时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D.小说未对父子二人加以任何评论,甚至连他们的家庭背景、衣着外貌都没有具体描述,却让读者看到一对相互关爱的父子形象。
(2)文中三处写到孩子看着床脚,分别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人认为,作者海明威借助男孩的形象极好地诠释了他所推崇的“硬汉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都出自寒门。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常常①__________,饥肠辘辘;明代大学士宋濂幼时家徒四壁,②__________;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童年③__________,四处流浪;荷兰画家凡•高也是穷困潦倒,④__________……这些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困的人后来都⑤__________,冠绝古今。因此说,寒门必出才子,而富贵之家却总出纨绔子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上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说明另外两处推断存在的问题。
示例:古今中外成才者不一定都出自寒门。
①
②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4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
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
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10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