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把握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逐渐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4万亿元……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当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邢国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话语是一种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语符形式,具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话语是一种能致使交际双方实现共情的重要路径,亲属隐喻是一种共情话语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方式,属于修辞学研究范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隐喻”,在其所著《诗学》中表示,隐喻是基于类比原则所做的隐性比较。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是修饰性语言,仅适用于表达感情,不宜使用隐喻进行政治辩论和科学论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认知加工活动,其工作机制为借用相对熟悉、具体的源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抽象、具有相似性的目标概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一种认知加工活动,还是一种共情话语实践。话语是一种语言与非语言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符号形态,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共情话语实践是以实现共情为目的、旨在让话语客体对主体的情感、认知和境遇感同身受的话语活动,是一项通过语言符号打通话语客体心理世界、拉近与话语客体心理距离的言语行为。共情话语实践既需要交际主体拥有高超的话语技巧,还需要交际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认知和境遇具备精准的研判能力。共情话语实践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收获怜悯,其目的在于让交际一方设身处地体验和感受另一方的情感、认知和境遇,帮助交际一方更好包容和理解另一方。
          亲属隐喻是隐喻的一个次类,是一种能有效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致使交际双方彼此共情的话语策略。亲属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不少人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会主动结合对方性别、年纪等因素,称呼对方“老兄”“老弟”“大姐”等,相比直呼其名,这种称呼方式更亲切温暖,更容易增强彼此好感,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的交际环境。此外,亲属隐喻还是一种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话语实践,其基本工作原理为:使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建构现实中的“非亲属”关系网络,即将非亲属“亲属化”,让交际双方“血亲化”,致力于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例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曲《爱我中华》的话语主体即词作者通过亲属隐喻,视五十六个民族为兄弟姐妹,即将“亲属”关系网络中“亲近”“和谐”“友好”等元素映射至“五十六个民族”关系网络,造成后者上述元素的显现。歌词有效拉近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彼此的亲密度,营造了和谐友好的高质量交际环境。
    (摘编自尹铂淳《亲属隐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话语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价值引导,又是文化信仰,是民族团结的根本。
    B.要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途径。
    C.亲属隐喻作为共情话语实践,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D.柏拉图认为隐喻是修饰性语言,仅适用于表达感情,这实质上已经触及到隐喻的共情话语实践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过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通过列数字,旨在证明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真正摆脱了整体贫困。
    C.认知语言学的“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大致与“喻体”和“本体”相对应。
    D.虽然共情话语实践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和怜悯,但客观上也往往产生这种效果。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荀况:“民齐者强。”
    B.拉封丹:“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C.伊索:“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D.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4)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给“亲属隐喻”下一个宽泛的定义。
    (5)中国援外抗疫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带给了异国友人温暖和感动。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寄语是如何产生“共情”效果的。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眉头上的字
    杨静龙
          礼物在蒸笼里冒着热气,我想那一定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礼物。
          半个月前,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为了舒缓心情,我来到了这家深藏在大山里的农家乐,遇到了“光头大叔”。
    “光头大叔”是农家乐的厨师,五十多岁,瘦得像一块太湖石,几乎秃顶,数得清的几根头发稀稀拉拉的,聊胜于无的样子。第一次叫光头大叔,老板娘似乎有点儿不开心,瞪了我一眼。他自己却笑着答应了,往脑门上啪啪打了两下,说:“光头有什么不好?光头就不用剃头了,每月省下一笔剃头钱,就算是老板娘给我涨薪了。”老板娘和我一起哈哈笑了起来。
          光头大叔是一个“快乐哥”,这些天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快乐。
          每天早上,我拿着画夹去写生,光头大叔都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我的餐桌上总比其他客人多两只鸡蛋,或者多一盘新炒的溪鱼干。临出门,他把中午的干粮装进塑料袋,塞到我手里。
          下午一般我早早地就回来了,在农家乐小院子里修改画作。听到声音,光头大叔从厨房里走出来,双手粘着鱼鳞,看我带回来的写生画。“村口的老樟树吗……”“那是三叔公的老屋场……。”他满脸兴奋,一迭声地说,“那是东村的荷花塘呀,这张画画得最好,啧啧……”光头大叔还挺有眼光,那幅“荷塘春色”确实是我这几天画得最满意的作品。
          老板娘在一旁怂恿:“看起来你真是跟画画有缘,你就拜小陈老师为师学画吧。”
          光头大叔的目光从画面转到我的脸上,目光灼灼,好像我的脸变成了一幅画。
          美院毕业之后,我开办了一家画室,教小孩子学画画,学生不多也不少,赚的钱刚够养活自己。“我招学生是要收费的,”我说,“但是你光头大叔嘛,可以免费。”
          光头大叔乐呵呵地回到了厨房。吃晚饭时,他特意给我加了两个菜:半只土鸡和一盘河虾。
          光头大叔开始学画了。白天空闲时,他把我的写生画搬到餐厅里,非常认真地临摹。平时我教他一点技法,给他一些指点。因为画的都是村里村外的景物,是他所熟悉的,依样画葫芦,虽然没有什么章法,倒也画得像模像样的。
          我们的交流日渐多起来。说是交流,其实大多是听他讲,他讲笑话、讲故事、讲乡村的民间传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似乎有讲故事的天赋,能把看似平常的事说得惟妙惟肖,让我开怀大笑,忘却了许多烦恼。他千方百计地接近我,源源不断地送给我快乐。有些时候,我觉得他是故意在找笑料,哄我开心,让我笑。我的心头弥漫着一缕情愫,觉得自己正被一种近似于亲情的气息包裹了起来。
          我的焦虑症状在不知不觉之中,日渐消减下去。我决定返城了。
          临别之际,光头大叔指着我的额头说:“小陈老师,你那么年轻,眉头上就写着‘川’字啦,这可不好,什么时候眉头上不写字了,你就不会焦虑了,病就好了。我真想送你一支画笔,可这笔没地方买呢……”
    “哦——”我好奇起来,“那是什么笔呀?”
    “你拿这支笔往自己的眉头上一画,眉头上的川字就没有了。你就变成一个快乐的姑娘了。”光头大叔说完,拍着光头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笑着说:“光头大叔,你太逗了。”边上的老板娘听了,也哈哈笑起来。
    “那样的笔是买不到的,但我为你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也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那份礼物吧。”光头大叔说完,走到灶台前,一把掀开了蒸笼。
          一缕热气从蒸笼里喷涌出来。待热气散尽,我看到了一幅画,一幅神奇无比的画。
          蒸笼里,一张白色的蒸笼布,上面错落有致地排着八只大虾。八只大虾呈现出各种姿势,形象可爱,栩栩如生。仔细看时,发现原来它们被一枚枚小针钉在蒸笼布上,上首用切得很细的土豆丝,拼凑出六个小字:齐白石虾趣图。
          我看看蒸笼里的“虾趣图”,又瞅瞅光头大叔的脸,再瞅瞅老板娘,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它们摆在蒸笼布上是画,吃到肚子里就是虾。现在我把‘齐白石’蒸熟了,小陈老师你把它吃掉,以后一定也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光头大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吃了这些虾,我就要成为齐白石了,哈哈……”我一边笑一边拿起筷子,夹了一只大虾。
          光头大叔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满脸堆着笑,一边看我吃虾,一边喃喃地说道:“吃,你快趁热吃。”
          离开农家乐之后,我与光头大叔和老板娘都保持着微信联系。
          半年后的某一天早晨,老板娘突然给我发来微信,说光头大叔昨天夜里从山崖上摔了下来,被人发现时,已经咽了气。
    “深更半夜的,光头大叔跑到山上去干什么?”我问。
          老板娘在微信里回答道:“他有一个女儿,和你同岁,也是学画画的,写生时不小心从山崖上失足掉了下来。她的坟就在山崖上……”
          我呆呆地看着手机的屏幕,不知如何答复。
          过了一会儿,老板娘发过来一段文字:“你知道他为什么掉头发吗,化疗的。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他就得了肝癌。”
    “他是一个好父亲……”我在手机上写道,然后删掉,删掉了又写,想了想又删掉了……
    (原载《小说月刊》2021.3)(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助于小陈感情的抒发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老板娘瞪“我”,表现出了她对“我”称厨师为“光头大叔”这种不礼貌行为的反感和厌恶。
    C.临别之际,“我”与大叔的对话,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
    D.文中写“我”离开后仍与光头大叔和老板娘都保持着微信联系,显示结构上的过渡作用。
    (2)关于文中光头大叔赠送我“虾趣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叔向我赠送这份特殊的礼物,主要是想要弥补他无法送我画笔的遗憾。
    B.文中详细描写齐白石“虾趣图”,旨在突出光头大叔对这份礼物所寄寓的情感。
    C.我面对这幅画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蕴含着惊讶、惊喜和感动等复杂情感。
    D.大叔像一位父亲一样看我吃虾,既有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后文的铺垫。
    (3)小说后来交代光头大叔女儿的情况,但前文已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分析。
    (4)小说结尾情节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9日清晨发射升空,随即卫星和各单机按计划依次开机,此后进入4至6个月的在轨测试。A,要对卫星平台和三台载荷的各种性能、功能、观测模式等进行测试,还要进行在轨数据定标;测试完成后,卫星将正式交付科学应用系统管理,届时经过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和数据分析软件将实时对外开放,B,都有机会使用“夸父一号”的科学数据开展研究工作。
    “夸父一号”的科学目标总结起来是②“一磁两暴”。“一磁”指的是太阳磁场,③“两暴”指的是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即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搞清楚了C,不仅有助于认识太阳活动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对预报空间天气也将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础。除了做科研,“夸父一号”还有潜力成为一名为人类服务的空间天气④“预报员”和“研究员”,卫星上搭载的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可以⑤“看见”日冕物质抛射的规模、方向、速度,提前40小时左右对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发出预警。
    (1)关于文中引号的用法,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相同
    B.②和③不同
    C.③和④相同
    D.④和⑤相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国庆节前,《红楼梦》文化展在广州开幕。这个展览,铺陈出《红楼梦》中服饰的梦幻色彩:蜜合色、秋香色、月白色、豆绿色等等。这些色彩既脱胎于中国传统色,又脱俗于中国传统色,引发人们的热议与思考。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1)自拟标题;(2)自定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