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发布:2024/12/22 23:3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近年全球化进入退潮期,在人口红利与工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外向型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土地财政收紧和老龄化加剧等因素的交叠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期。这给城镇化空间带来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在全国城市增长的显著分化。人口持续向主要城市群、都市圈及省会以上特大城市集聚。同时,局部收缩作为另一面也同步浮现。在我国660多个建制市(地级和县级市)中,约有80个人口流失的“收缩型城市”。
    “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萌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对人口流失和城市衰退等问题的关注,后由两位德国学者在鲁尔转型研究中正式提出。伴随着21世纪初美欧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的发酵,“收缩型城市”的使用语境不断扩展,也指那些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当时,这一现象虽得到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却仍被视为城市发展历程中一个短暂可逆的局部现象。但多年来,欧美收缩城市治理效果并不显著,而“收缩”又如传染般继续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蔓延,这引起了城市理论界和规划政策界的反思:收缩的现象或许已超出了个体城市增长和衰落的解释范畴,其也许并非只发生在少数城市身上的一个短期可逆的过程,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
          回到中国的语境中,如前所述,当一些大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容时,一些市县正向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滑去。个别城市出现的“空城”“鬼城”“空心化”等问题,正是收缩现象比较激烈的呈现。中国“收缩型城市”,基本对应着三种类型:以东北城乡为代表的整体性收缩、以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及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镇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
          具体来说,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进一步走向大都市化,突出表现为大城市的都市(圈)化和城市群的不断发育成熟,并成为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的汇聚平台,而都市圈与城市群外的边缘区域难免出现“收缩型城市”。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城市化中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快内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吸纳能力将明显增强,并不断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最后,除了“被动收缩”外,一线超大和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的城市,其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逻辑将由“增量”转为“存量”甚至“减量”,成为“主动收缩”的城市。
          面对“收缩型城市”这一新现象,如何积极制定有效的适应战略?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应以“网络联系论”更新“城市规模论”,转变传统“做大规模”和“盲目扩张”的思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实际分析城市所处的生产网络位置和城市网络分工,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构建兼顾“内、外”部联系的网络式发展范式,做到精明发展。此外,需积极应对收缩型城市的棕地(注:被遗弃,闲置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和空地治理,并与生态系统服务联动改善,发展“绿色空间存储”为城市再开发储备土地,用绿地为收缩型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在发生“局部收缩”和老龄化并存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要充分考虑匹配需求者,并通过有机更新来提升城市的活力与中心性,强化公共交通与各类服务中心的有机结合。由此,综合应对“收缩型城市”带来的城市治理新命题。
    (摘编自吴康《“收缩型城市”带来治理新命题》,《光明日报》2021年04月1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城市增长的显著分化是大城市人口都持续增长,多数小城市人口不断流失。
    B.中国收缩型城市指因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而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的城市。
    C.受“做大规模”思想影响,中国大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容,导致一些城市收缩。
    D.大都市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会辐射周边城市,小城市收缩短暂可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引出城市收缩的大背景,目的是论证“收缩型城市”是全球普遍现象。
    B.文章引用国外“收缩型城市”的治理,对中国面对这一现象有警示和启发作用。
    C.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问题,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层次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收缩现象,既分析其状况,又指出适应战略,显示了作者的眼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诸因素的交叠作用,宏观经济产生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城市呈现收缩现象。
    B.收缩城市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所以欧美多年治理而效果不显著。
    C.中国城市出现“空城”“鬼城”等问题,表明我国城市收缩正处于激烈高潮期。
    D.构建网络式发展范式、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综合应对“收缩型城市”新策略。

    组卷:8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AI时代》杂志社编辑对我国中山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王国利的访谈。
          问:人工智能方面我国有哪些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有没有对国外技术依赖的情况?
          王国利:总体来说,我国在5G通讯技术、先进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技术短板也是比较明显的,从微观上来讲,一些基础核心的技术,包括重要芯片和专用软件等,目前还缺少国产替代的技术,容易被“卡脖子”。从宏观上来讲,技术生态和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相互支撑协同创新发展的技术生态环境。以控制系统设计仿真软件Matlab为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承担了国家的相关项目,研发类似的控制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但受到了Matlab的冲击,相关国产系统缺少用户的支持,也就没有了进一步迭代和优化升级的动力。
          问:全球技术割裂背景下,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能不能赢得主导权?
          王国利: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体系或技术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技术长短优势存在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中美技术割裂势必会对技术体系和生态之间原来形成的优势互补,或者协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这就要求中国自身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要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补齐短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存在的挑战或存在的短板,也可以看成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的机遇。回顾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相关的核心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的。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下,我国很多技术都是独领风骚的,在很多领域,都有独特优势或自身特色。
          问:对人工智能教育热怎么看?中山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经验?
          王国利:截止2020年3月,已经有18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种人工智能专业热需要冷静看待。教育过程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撑,不要热衷短期的“一哄而上”,应该避免这种粗放型的短视发展模式。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从本、硕、博一体化打通。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从本科开始要打好基础,最终输出的人才是多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博士培养目标是输出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整个全部覆盖的。在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设置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就是在我们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不同校区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特色的资源优势。比如深圳有很多IT公司或人工智能公司,依托这样的环境,会更有利于形成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问:国外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回流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意义重大。您觉得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打造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王国利: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塔尖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科技革命或者新技术革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0到1,就是原创或颠覆性的,确实需要塔尖人才发挥引领的角色和作用。更多的顶尖学者回来,带动引领更多的原创技术突破,这对于我们现在解决被“卡脖子”问题,意义非常大。引进的人才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和国内大量的中高端人才队伍融合,所以也要重视实现1到N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积累,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问:如何能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国利:互联网产业出现了很多颠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造出了很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看到类似的颠覆效应,更多的作用是给传统行业在提升效能方面提供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由基础层、核心技术层、应用层构成,现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发展,更多受到应用层的牵引,而不是通过基础层的发展、核心技术的突破去创造引导新的需求,颠覆传统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夯实基础层,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更多的源头创新,用我们的技术发展催生更多新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新的业态,这样可以不断催生出更多颠覆性技术,提升人工智能的产业层级。让基础和核心技术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角,去引领应用,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节选自《AI时代》2021年3月25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5G通讯、先进计算技术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有些基础核心技术还存在明显技术短板。
    B.每个国家都存在技术长短优势有差异的客观事实,中美技术割裂会破坏技术体系和生态之间优势互补或协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C.应该冷静看待我国当前出现的人工智能专业热现象并避免粗放型的短视发展模式,因为教育过程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撑。
    D.国外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回流意义重大,他们能带动引领我国更多原创技术的突破并很快解决目前我国被“卡脖子”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研发的控制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不能替代Matlab,归结原因是我们缺乏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来让技术不断成长。
    B.中美两国的技术割裂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但也可视为我国补齐技术短板、修复和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的机遇。
    C.缺乏带动引领原创技术突破的顶尖人才,是导致我国人工智能还没有出现类似互联网产业颠覆效应的根本原因。
    D.必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来引导更多的源头创新,让基础和核心技术引领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作用。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国利关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观点。

    组卷:6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水缸
    张金凤
          ①水缸是蹲守在岁月深处的一眼泉,一生开口,滋养着屋檐下的生命。
          ②水缸稳坐在灶房里,离灶台很近,高粱秸钉的盖子,守住一缸清澈甘甜的秘密。一个葫芦瓢搁在缸沿边,随时听候调遣。掀开水缸盖子,水瓢荡开平静的水面,哗啦一声舀起水,水从水缸里起身,抬脚就进了锅灶。那水是甜的,是菜园边的甜水井里的水,每天乘坐母亲的水桶,攀着母亲的担杖钩子在水缸里安家。
          ③水缸记不清肚腹里盛过多少担水,就像母亲记不清自己挑了多少年水一样。在娘家,她体恤姥爷年迈、小舅力薄,早早把担杖横在自己肩膀上;在婆家,她进门8个月就送父亲去参军,替父亲把井台到水缸的距离一步步丈量。
          ④母亲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她在我们的睡梦里就出门挑水,一对洋铁水桶咯吱咯吱唱着,渐渐远去。回来的时候是无声的,那是沉甸甸的水桶坠压着担杖钩子,沉重的压力使它们忘记了调皮和歌唱。惟一的声响是母亲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是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进水缸时巨大的哗啦声。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我们也能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母亲挑几担水才能满。水缸空洞的时候,水声响亮,水花甚至跳跃着喧哗着,而水缸里水越多,响声就越微小。我在半梦半醒里就恨那水缸,你怎么那么能喝水呢,害得母亲天不明就去挑水,一直要挑五担水才停下担杖。
          ⑤那口曾经被我怨恨的老缸是深褐色的,安放在灶屋的西北角,有一顶盖垫遮盖着。那顶盖垫至关重要,每一次取水之后必须立即盖好,如果我们哪一次取水之后忘了盖,会被母亲严厉训教。她虔诚地守护着一缸水的清澈,担心屋顶的落灰以及蜘蛛、壁虎、草鞋底等所有农家土屋里会有的东西污染了一缸甜水。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这是母亲的信条。
          ⑥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冽,在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⑦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窜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
          ⑧我们五口之家的水缸原先只能盛两担水,母亲用水总是算算计计,晚上刷碗的时候,常常要把水缸歪一下,刮净最后一瓢。那时候除了一家几口人的餐食,还要喂猪饮鸡,浇几棵花,一院子开口的不开口的都要水喝,最后干脆换成一个能盛五担水的大水缸,自从换了水缸,家里就再也没有用干水的时候。只是,母亲的负担更重了。
          ⑨水再甜再干净母亲也要定期清洗水缸。她将水缸底的水舀进干净的菜盆里,缸里还剩下少许水,于是把水缸歪过来几近放倒,将身子探进里面,用一把专门清理水缸的炊帚蘸着水扫水缸。洗过一遍,她仔细将有些浑浊的水清理出来,再舀进干净水,如此洗刷三遍,才把水缸归位,抄起担杖去挑水。
          ⑩母亲对水缸有严格的律条,我们平时不能随意去碰它,甚至不要随意去掀开它的盖子。母亲说,一缸水是一家人的奶水,只能敬畏,不容随意,只有做饭的人才有权力动用水瓢去水缸里舀水。母亲曾经手把手教我舀水:“蒸饭的时候,用水瓢舀一平瓢水就足够,再多了就浪费。如果是冬天,炕上需要多一些火力,你就用两瓢水,下饺子的时候用四瓢水,一家五口人的饺子,还要有足够的饺子汤。”“蒸饭剩下的溜锅水呢?”“用来喂猪。淘米洗菜蒸馍熬粥,哪一样都依靠水缸。”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⑪那口替换下来的小水缸在院子里听差,每天也必被装满水,那水是从西洼地的大井挑的,虽然也是甜井水,但是滋味比不上后井甘甜,通常不用它做饭,而用来洗涮和喂猪浇花。盛夏,我们故意把小水缸的盖掀掉,让那半大缸水晒得温热,吃完晚饭后,母亲就舀小水缸里的水洗澡。下雨的时候,家里的器皿都很忙碌,水桶、菜盆都在屋檐下接雨水,水满了,母亲就戴着斗笠披着雨衣,将水倒进小水缸。
    ⑫小水缸走到冬天就完成了在院子里听差的使命。北方的冬天,水缸放在院子里是能被冻破的。它被刷净存放在杂物间。后来,日子宽裕了,母亲会在秋天买一些小国光苹果,用塑料袋把小水缸铺上,将国光苹果装满一缸,然后扎好塑料布,将苹果保险储存,它成了我们冬天的蜜罐。
    ⑬自来水普及之后,我家灶屋的水缸依旧没有下岗,它安坐在水龙头下,总是被放满多半缸水。母来说:“水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那自来水万一不灵了呢。”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摘选自《联合日报》2019年09月03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水缸滋养着庄户人的生命,既写了水缸中水质的清澈甘甜,又写了水缸上盖子、盖垫对水质的保护,表现了水缸与庄户人家的密切关系。
    B.文章运用一系列动词对母亲“清洗水缸”的这一细节进行具体描写,真实地再现母亲动作的娴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勤劳和细心的美好品质。
    C.文章花较多笔墨写小水缸在生活中具有洗涮、喂猪、浇花等妙用,衬托大水缸的重要性,展现了庄户人的淳朴生活和生存智慧,深化了文章主题。
    D.文章语言极具张力,如“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就言简意丰,生活艰苦可忍受,但对水质要求特严,足见母亲对家人的关爱。
    (2)文中多次出现“谱气”,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所在句中的含意。
    (3)本文题为“水缸”,有人认为以“母亲”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某地一份倡议书初稿的部分内容,其中有文字、标点、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
          人间四月,山青水秀,天朗气清。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跚跚而来。为了树立文明、节俭祭扫的社会新风尚,用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祭奠方式告慰祖辈先贤,共同构建精神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提出如下倡议:一、告别陋习,文明祭祀。严禁在交通要道、森林防火区、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焚烧冥币纸钱、燃放鞭炮。二、倡导网络祭祀、鲜花祭祀。大家可以采用宣读祭文、敬献花束等文明方式进行祭奠,也可以登陆互联网进行网祭,表达哀思。三、利用清明祭扫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缅怀先烈及先人的事迹,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

    组卷:8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为核事业奋斗一生,为我国核电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曾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他工作敢于拍板,“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他心里揣着两笔账,一笔是公事的“明白账”,做一个明白人,“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另一笔则是私事的“糊涂账”,“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你生活的新时代,将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