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2022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默写。
-
1.《南安军》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侵略者的蔑视的诗句是:组卷:116引用:2难度:0.7
二.古诗词赏析。
-
2.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3)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组卷:68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
文天祥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组卷:30引用:2难度:0.4
二.古诗词赏析。
-
10.古诗文阅读。
南安军①
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借“风雨”“征衣”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
B.“归乡如不归”是指作者因领军北上,责任在身,故虽经故乡却有家不能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遗憾。
C.“山河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抒写自己的胸怀。
D.诗中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
E.整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组卷:80引用:2难度:0.8
三.文言文阅读。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①南安军: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②梅花: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③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丈夫之冠也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③贫贱不能移 ④与民由之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富贵不能淫》中“
(4)结合(乙)诗来看,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组卷:15引用:2难度:0.7